那些依然鲜活的名字
来源: 2017-10-16 16:51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牺牲了48000多名红军英烈,而刻在井冈山烈士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还有3万多名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0-8-small

安福寅陂桥战斗纪念碑

0-6-small

贺国中烈士

0-5-small

刘之至烈士

0-4-small

伍中豪烈士

□刘新生

站在武功山上,眺望泸潇大地。一幅幅不能忘却的井冈山斗争画卷,徐徐展开。贺国中、刘之至、伍中豪等逝去的红军英烈的名字,依然鲜活在我们的眼前。

素有红军虎将之称的贺国中,湖南娄底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平江起义,后随彭德怀上井冈山。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随营学校教育长、红军纵队长等职。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受命坚守井冈山桐木岭哨口,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向赣南突围时,他冲锋在前,阻击敌人;于都一战,他英勇顽强,毙敌三百有余,缴枪六百余支,取得了井冈山突围后第一个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可是,在80多年前的寅陂桥畔,他的壮丽人生在这里戛然而止,令人感叹。

1929年7月中旬,彭德怀奉命率红四军第五、第六纵队从永新出发,经莲花走西路去攻打安福县城。经过洋溪时,打垮了安福洋溪靖卫团赵金清部,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然后,部队冒雨前进,进至寅陂桥时,遭遇敌第十二师一个工兵营和靖卫团。敌军在红军的包抄攻击下,向县城后撤,闭门死守不出。此时,才知道城内守敌不是一个营,而是一个多团。为了避免与敌军硬拼,彭德怀率领部队连夜由来路返回在利田宿营。第二天凌晨,红四军第五、第六纵队冒雨向永新进发,不料在寅陂桥头遭到从莲花方向开来的敌金汉鼎部之第七十团,和安福、永新的国民党军队,以及江口、严田的靖卫团的伏击。敌人从正面、后面和两翼向红军发起猛烈进攻,而北面的泸水河此时正涨洪水,无法徒涉,情况十分危急。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才冲出敌人重围,经上谷、陈山回到永新。这次战斗,红五军参谋长刘之至、纵队长贺国中牺牲。

贺国中,这位红军年轻的红军指挥员,头部中弹,永远倒在了小山坡上。他牺牲得很壮烈,他是在冲向山顶敌人时倒下的。倒下时,他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势,手里还紧紧地握着他那把心爱的手枪。这位骁勇善战、胆识过人的红军虎将,这位身材魁梧、性格豪爽的湖南年轻小伙子,没能给家中的妻儿留下只言片语,就这样匆匆地走了,长眠在寅陂桥畔的青山之上。如今,寅陂桥战斗遗址已经落成,这里成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清明时节,总有成群结队的人来此凭吊英灵,接受心灵的洗礼。

同是黄埔军校生的刘之至,曾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三连排长、连长。独立团改编后,任汉川县公安局局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三营营长。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参谋长,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师参谋长以及第十师三十团团长、第二十九团参谋长,红五军参谋长等职。井冈山斗争时期,他还兼任过军官教导大队和井冈山红军学校的军事教官。

在兼任军事教官期间,刘之至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克服一切困难开展教学。没有凳子,就席地而坐;没有黑板,大石板就是黑板,没有粉笔,小木炭条就是粉笔;没有跑道,崎岖的山路就是跑道;没有障碍训练设施,山野就是天然的设施。在大小五井扼守哨口时,他与学员一道,挖壕沟,运树木,削竹钉,修工事,做到教学一致,学用结合。他还经常组织学员讨论战略战术等问题,向学员响亮地提出了“每个学员争做‘张飞加诸葛亮式’的战士”的口号,教给学员“旋磨打圈”的游击战术。他是我军最早的军事教育人才之一,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所任教的井冈山红军学校,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却为红军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政治军事干部队伍,被誉为“国防大学的根”。

1929年7月中旬,在攻打安福县城的寅陂桥战斗中,刘之至不幸牺牲,年仅28岁。

被称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手下的“三骁将”之一的伍中豪,参加过北伐战争和秋收起义,历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军事教官、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红四军前委委员、红十二军军长、红二十军军长等职。

他曾有诗云:“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看伍中豪在诗中的铿锵誓言,就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决定转兵农村,进军井冈山,遭到不少人反对,但伍中豪坚决支持毛泽东。随后,他又建议毛泽东“时东时西,时分时合”甩掉追兵,结果顺利抵达三湾。1928年2月,他率部运用围城打伏击的方法解放了宁冈城。1929年5月,他率部三次攻打龙岩,全歼敌陈国辉旅2000多人。1929年1月,毛泽东决定红五军与红四军32团留守井冈山,红四军28团、31团则向外发展。但对于发展方向,存在不同意见。最后毛泽东采纳了伍中豪的意见,进军赣南,打开了江西苏区的新局面,成为后来中央苏区的雏形。后来在赣州楼梯岭会议上,毛泽东说:“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

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奉命带领一个警卫排,从吉水出发,取道横江渡,去调集赣西南各县独立团集结,在途经安福县城时,突遭敌安福靖卫团袭击。由于敌众我寡,再加上仓促应战,战士死伤过半。伍中豪立即组织突围,且战且退,至安福城郊的亮家山时,弹尽粮绝,伍中豪英勇牺牲,年仅25岁。

亮家山,安福城郊的一座小山。这里竹树苍翠,僻静清幽。今天,附近大塘村的村民们,怀着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自发组织起来,已经将伍中豪烈士墓修葺一新。每逢清明冬至,前来祭奠烈士的人络绎不绝。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牺牲了48000多名红军英烈,而刻在井冈山烈士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还有3万多名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在安福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红军的足迹,攻打安福城、夜袭洲湖镇、陈山血战、武功山游击战……一寸山河一寸血。不知道有多少红军战士,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异乡的青山之上。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