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山乡圆梦教育———记吉安县油田中心小学副校长罗生忠
罗生忠,吉安县油田人,1994年,从吉安师范毕业之后,回到家乡,走上三尺讲台。岁月无声,一晃便过去了23个年头。他默默耕耘,教书育人;致力乡村教育事业,助力......

罗生忠,吉安县油田人,1994年,从吉安师范毕业之后,回到家乡,走上三尺讲台。岁月无声,一晃便过去了23个年头。他默默耕耘,教书育人;致力乡村教育事业,助力孩子腾飞。

初为人师,艰苦条件历练

90年代的乡村学校,校舍简陋,罗生忠所在的盘田乡江下小学,既是村上孩子的学堂,有时还兼做村上“老人”的灵堂。教师多为上了年纪的民办(或代课)教师,生活上的艰苦,对于来自农村的罗老师来说习以为常。

除了上课,罗生忠还有一件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家访。家访,主要就是催缴家长欠下的学杂费,顺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在一次家访中,他与同事到离校二里多路的下枧村罗京家,看到罗京家中光景,他顿时沉重起来:灰暗破旧的毛坯房里,农具杂乱,父亲患肝癌晚期,一直卧病在床。看到老师进来,小罗京怯怯地问:“罗老师,您是来收学费的吧?”与学生母亲一番寒暄之后,罗生忠把随身携带的钢笔送到罗京手上,告诉他:因为这次你考得不错,老师顺路把奖品送到家里来……初为人师,罗生忠不畏工作环境艰苦,用饱满的爱心和责任心,以及初露锋芒的教育艺术,赢得了家长与同事的一片赞誉。

崭露头角,教学工作出色

2002年9月,罗生忠赴辖区的丁田小学任校长。丁田小学所管辖的芳头小学教学点问题严峻,学校设在该村的大仓库里,属危房,一个民办教师,学校隔年招生,开设一至三年级课程,全校学生不足10人,如此教学点如何撑下去?他在积极思考的同时,也把眼光投到本镇的另一所村级小学———井头小学。

他极力向中心小学领导建言:撤并周边教学点,在油盘铁矿井头希望小学尝试全托制集中办学,经各方共同努力,该校管理规范,学生自理能力很强,油盘铁矿井头希望小学全托制集中办学当时成为全市的一个典范。在此背景下,他撰写的《农村小学集中办学的构想》荣获“我为江西教育发展献一策”二等奖。

勤于钻研,致力课堂改革

2009年,罗生忠调入中心小学任教,兼任过副教导主任、副校长,主抓教学教研工作。如何引领教师团队集体成长呢?又一个难题摆在他面前。理清思路后,他利用校园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地方进行课改知识宣传,布置三至六年级每个班都必须参与每月一次的班级课改文化评比;他亲自起草课改教师考评细则及奖励办法,带头运用本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上展示课;带头建立“课改教师成长档案盒”,要求每位教师搞好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划,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督导,教研组活动要求每月定主题,每学期全镇举行一到两次课改工作现场会……

他不断地探索,积极投身课改,为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他潜下心来把课堂这块改革的沃土细细耕耘。在这样的课改氛围中,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全县的百课赛中,获一等奖多人多次。

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源于他对这片土地饱含着深深的依恋之情;几度艰辛的播种,几度欣慰的收获,他就这样倾尽自己所有的师爱,穷尽自己所有的智慧和汗水,在家乡的三尺讲台上书写着他的充实而又幸福的为师人生。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