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换新颜 ———记新华社《红色追寻·重走井冈路》系列网络直播
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三个“90”,叠加起一段峥嵘的岁月,沉淀下一段红色的记忆。

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三个“90”,叠加起一段峥嵘的岁月,沉淀下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这个值得追忆和纪念的时刻,一位国防大学教官和三名“80后”“90后”年轻人,踏上当年先辈走过的漫漫征程。

从8月27日至9月1日,短短6天,辗转6地;聆听八一起义的战斗故事,追寻秋收起义的第一声枪响,感受安源路矿工人的斗争生活,走进三湾改编的历史故地,回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历程,感受瑞金红色苏区的如火热情……

在这片人民军队锻造成型、人民共和国孕育发轫的红土地上,四位重走者通过网络,与亿万网民一起,重温当年烽火硝烟的激荡岁月,亲历如今换了人间的沧桑巨变。

8月27日开始,作为一名老兵,国防大学教授房兵和井冈山青年女干部张艳华、女大学生夏靓从南昌出发,经修水、安源、永新三湾,上井冈山,直至瑞金。红军后代杨益民慕名而来,加入到重访队伍。

在三湾,人民军队成立的第一个士兵委员会旧址,他们与当地武警官兵举行了一次特殊班会,问答互动,让参与者更直观感受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奠基于三湾改编。

在井冈山,黄洋界上晨雾弥漫,战壕犹存,烽烟不再。房兵向主播们讲解黄洋界保卫战“对湘敌取守势、对赣敌取攻势”的战史故事。

一路追寻,嘉宾和主播们看着、听着、想着,一个个旧址、一处处纪念馆、一件件文物,都将他们带回到近一个世纪前那段浸透着血、燃烧着火、淬炼着信念的岁月。

在井冈山黄洋界那条著名的挑粮小道,山路崎岖。挑粮的杨益民和夏靓气喘吁吁,张艳华用一曲井冈山歌为他们鼓劲,两个小年轻一鼓作气爬上了山。“不亲自走一回,根本体会不到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辛。”杨益民说。

80多年前,杨益民的曾祖父与弟兄几个一起参加红军,只有曾祖父中途负伤辗转回乡坚持革命,其他几个兄弟全部牺牲。“我这次重走,就是想找一个答案,曾祖父他们当年参加的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无论经历任何艰难也绝不溃散。”他说,“一次重走不能让我找到所有答案,但这样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这是当年红军生活的写照。他们走进永新三湾改编旧址旁的远山闲居农家乐。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内干净整洁,脱贫产业丝瓜络制作的洗脸神器、舒适鞋垫让他们瞪大了眼。

“以前三湾日子过得很难,如今日子越来越好。”农家乐的主人李新明高兴地说。丝瓜络深加工产品,现在已漂洋过海,远销到阿联酋迪拜。

在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有面“笑脸墙”。8月31日下午,主播和嘉宾来到井冈山神山村,见证这个昔日贫困村的可喜变化。“笑脸墙”上27张满脸笑容的人像照片组成一个爱心的形状。

村支书黄承志说,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紧紧围绕“四个一”来开展,“一户一亩茶竹果、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已取得积极成效。

“你们一定要再回来看看。”每到一地,热情的乡亲们像欢迎红军那样欢迎来宾们。“我们一定会再回来,看看红土地发生的新变化。”所有走完这段难忘历程的人都这样说。

新华社记者钱彤、郭远明、高皓亮、陈毓珊、邬慧颖(有删节)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