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筋骨肉” 留住“精气神” 激活“真善美” ———我市精心呵护传统村落文脉完整与延续
吉安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是培育井冈山精神的革命摇篮,是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交相辉映的栖息地。行走于赣江两岸的青山绿水间,分布着众多的传统......

4

传统庐陵古风民俗表演

5

青原区富田镇陂下古村一年一度的"喊船"活动

6

青原区东固畲乡迎亲民俗表演  

□本报记者曾诗敏/文、记者郭宏毅/图

吉安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是培育井冈山精神的革命摇篮,是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交相辉映的栖息地。行走于赣江两岸的青山绿水间,分布着众多的传统村落,她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让庐陵文化熠熠生辉,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先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精心呵护传统村落文脉完整与延续,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以保护为先、传承为重、利用为要,让传统村落在吉安持续散发出庐陵古韵。

保护为先,守住历史的“筋骨肉”】

建立保护体系,我市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建立普查专业队伍,对村落、民居、祠堂、宗庙等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全面调查,实行分别建档、分类保护、分级管理;对历史文化遗存多、社会经济价值高、生态风貌完整的村落,分批逐级申报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目前,全市有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有25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村,有41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为全省之冠。

健全管理机制。我市建立以市、县博物馆、乡(镇)村志愿者的保护管理队伍,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签订文物安全责任状,以春节、汛期、夏季、中秋、国庆、冬季等为重点时段,开展巡查、排查、检查、督查,严防传统村落的文物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文物安全。

加强资金保障。我市、县财政部门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红色旅游等专项资金,优先投向传统村落;建设、发改、文化等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经费、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维修经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专项补助经费等,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村落的维护修缮。近五年来,全市共获得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约4亿元,组织实施了350多个(处)文保维修工程,其中70%的维修项目为古民居、古祠堂等。

传承为重,留住文化的“精气神”】

传承红色文化。我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山上山下,互联互通,开发利用与精神传承并重。永新三湾改编旧址成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东固革命旧址群成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遂川工农兵政府旧址成为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点,等等,一大批红色文化遗存成为红色精神传承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新亮点。

彰显特色文化。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青原渼陂彩擎、陂下喊船、东固“二月二”庙会,安福柘溪吃新节,吉州钓源祭祖,吉安敦厚元宵灯会,万安坛上儿郎灯会,永丰龙冈“三月三”等,传统村落大力彰显民俗文化,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提升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品位。青原区将已连续举办十二届的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陂下古村民俗文化节、东固畲乡“二月二”庙会合三为一,举办庐陵文化旅游节,成为全市民俗文化旅游精品。万安高陂田北村民有描图作画的传统,县政府聚优成势,连续三年举办全国农民画展,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农民画之乡”,跻身省4A级乡村旅游点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农民画村已成为田北村的特色文化旅游名片。

弘扬先进文化。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等问题,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7%和96.7%;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置村级服务点2472个;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达到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2558家,村文化活动室2500个;实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广场、祠堂、戏台等场所,开展送戏、送电影和文体活动,在传承中注入时代元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新风尚。

利用为要,激活乡村的“真善美”】

规划引领科学利用。我市按照“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山水自然,保护文化遗存,坚守庐陵风格”的原则,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对全市214个乡镇、2535个行政村,分批分年度进行规划编制,既统筹编制乡镇发展综合规划,又专项编制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既按规划开展文物修缮和环境风貌保护,又在规划设计中坚持庐陵风格,征集遴选庐陵民居设计方案,引导农民依图建房,以保持与传统村落古建筑群、自然生态环境风貌的协调,彰显庐陵风格魅力。

标准管控节约利用。我市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精心做好拆旧与建新文章,先后出台了《吉安市吉泰走廊城镇农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建房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严格执行农民建房“一户一宅”和“八个禁止”,严格标准管控违规开发和违规建房,并大力推广“引农上坡”模式,引导农民在低丘缓坡上建房,既保护农村耕地,又节约利用土地。同时狠抓“空心村”和环境整治,实施“三改三清”攻坚行动和农村清洁工程,有效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既管了“面子”又建了“里子”,使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创新优化合理利用。我市以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和乡风美“五美”为标准,坚持“八不八多”原则,高标准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新样板,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活动,创建文明镇、村、户,积极培育乡风文明,培育乡土特色文化,涌现出“耕读黄南”“民俗渥田”“进士蜀口”“客家碧洲”“红色三湾”“文化怀忠”“水韵鹭溪”“陶瓷永和”“旅游神山”等一个个特色文化新村,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奏鸣出一曲曲美丽乡村欢歌。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