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你扶车的样子,让我起敬
这个夏天南北方的雨水都特别多,正要庆幸南方没有出现去年那么大的洪灾,强大的台风“天鸽”再次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

这个夏天南北方的雨水都特别多,正要庆幸南方没有出现去年那么大的洪灾,强大的台风“天鸽”再次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不知为什么,看这种狂风暴雨的画面总有种刺激感。直到看到一名男子在大风中试图挽救即将被吹倒的货车,最终自己却被砸在车下,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人可能没了吧。看了朋友圈一篇热文才知道,这名身亡的周姓男子54岁,车子才买两周,当时人家都劝他算了,但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人面对狂风时的对抗感特别强。人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的画面,在悲情之中,总散发着有一种不屈的力量。高明的艺术家懂得借助风雨来渲染感情,所以表现人生沧桑慷慨的诗文,多会有风雨的意象。白先勇的小说《孽子》里就有一个类似的情节,主人公李青在台风里苦苦地帮助一个瘦弱的女摊贩把一车水果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我当时读到这里简直要放声大哭。因为他的弟弟也是死于一场台风,而他的母亲也像这个小贩一样艰难地搏生活。人在苦难面前的互相扶持,有一种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

新闻不是艺术,但它可以像艺术创作一样地打动人,因为它们都触动了人们心底那份真实的情感体验。关于这名周姓男子并没有更多的细节,人们不知道他是贫是富,也不知道他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但是他同台风对抗、紧抓住自己那份艰辛打拼的成果时的执着和无力,却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的艰辛生活。文章的转发和留言里,好多人都在讲述自己同苦难对抗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学生说,九岁那年他母亲为了省钱坐了一辆三轮车,结果出了车祸去世。围绕这则新闻话题的讨论,展现了人类一种很宝贵的能力叫“共情”。那些指责车主“舍命不舍财”、“螳臂当车”的人得到了一致的批评,只有体验过人生不易的人会生出这种体谅。

鲁迅说悲剧正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台风中扶车最终殒命,这个画面特别具有悲剧性。悲剧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净化灵魂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表现人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这种抗争有成功有不成功,但唯其抗争,才展现出了人的尊严。风中扶车的力量感,大概就来源于这里。

这种精神其实一直都深潜在我们的民族性格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家喻户晓,它的作者是明代的杨慎。为了固守礼制对皇权的制约,杨慎在“大礼议”之争中挑战嘉靖皇帝的威权,后来被流放边陲三十多年从未低头,成为有明一代的道德楷模。其实更为有意思的,正是很多人用作讽刺的“螳臂当车”这个典故。在《淮南子》中这个故事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味。齐庄公看到敢于挡他车轮的螳螂后,感慨地说“这个虫子如果是人,那一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于是齐庄公掉转车头避开了螳螂,而天下的勇士听说他这样尊崇勇武精神,都来为他效命。

不管是来自自然界的台风还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常常拥有同样不可违逆的命运性力量。但再渺小的人,都有着不可侵犯的底线。对于一个司机,是他呕心沥血买来的那台谋生的车子,对于杨慎而言,则是他心中的某种道德尺度。在平时,他们可能会一再隐忍。一旦这些安放自我的底线被侵犯了,卑微的人也可能生出巨大的勇气,做殊死的对抗。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看来,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抗是荒谬无意义的。但这种张力极强的对抗所展现的不屈,则让人心生敬畏和感动。

东西方文明在轴心时代总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西西弗斯和精卫填海的故事。人类在文明之始不约而同地向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致敬,因为这种精神的坚硬与否既关乎人的物质生存又关乎人的精神独立。我们不提倡轻易用生命去搏斗,但“风中扶车”为生存而抗争,则在凭吊之外,值得我们投以最大的尊重。(本文由“团结湖”公众号授权)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