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的永新答卷
永新县任弼时中学的贫困生吴智海通过“自强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是永新在教育扶贫答卷上落下的鲜亮一笔。

颜小明

永新县任弼时中学的贫困生吴智海通过“自强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是永新在教育扶贫答卷上落下的鲜亮一笔。

班上4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考上了一本,其中3个考入了“985”重点大学,这对吴智海的班主任龙秀风老师来说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

今年高考,永新二本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上线人数达96名。立足扶贫先扶智,近年来,永新这个地处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带的国定贫困县,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最长远的发展动力来抓,将人、财、智、物精准对接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提升教育服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贫困家庭脱贫解困的能力,彻底斩断“贫困链条”。

不落一个贫困学生

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奶奶患有精神疾病,爷爷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吴智海这个阳光乐观的男孩竟然来自一个这样的家庭。

在永新,像吴智海这样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全县769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对象人多面广。如何让政策不漏一名贫困学生?永新采取了最“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逐户走访。

“有些孩子不太愿意告诉学校自己的家庭情况,所以一定要上门走访。”陈胜明是任弼时中学扶贫工作小组的负责老师。他告诉笔者,今年暑假以来,该校针对275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组织了三次集中走访。

信息精准是基础。为抓好教育扶贫精准识别,该县健全教育扶贫工作机构,在全县成立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成立扶贫工作小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压实责任。投入600余名教职工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上门走访,详细了解贫困家庭子女在校就读情况,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

此外,该县还印制了1.6万套《永新县教育扶贫宣传手册》和《永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情况明白卡》,在走访过程中向贫困户发放,宣传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实现帮扶措施与贫困家庭无缝对接。

让贫困学生读得安心

“经济上其实压力不大,连这次去北京面试都是村里的第一书记送我到机场,学校领导还给了3000块机票钱。”吴智海告诉笔者,从初中开始,自己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资助,生活虽不富裕,但足以支撑自己完成学业。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学习、生活的费用,吴智海也不担心:“县里有助学金,还可以申请贷款。”

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教育扶贫资助范围,提高贫困学生资助金额,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中央、省、市规定的资助标准上,提高资助标准,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贫辍学。今年春季学期,该县共发放各类资助资金407.656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5389人次。

“自主将贫困户子女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标准,由每学年每人8000元提高到2万元,永新是全省第一家。”该县教体局局长王佐介绍,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需列支20万元左右。

除了多方筹措资金对贫困学生实行资助全覆盖,该县还注重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帮扶。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引导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家庭贫困学生在学业和心灵上得到关爱。

把好的学校建在百姓家门口

离开学还有半个多月,三湾学校汗江村教学点的负责人沈少文老师已经开始准备新学期的教学计划了。

汗江村地处永新县三湾乡,离三湾学校7公里左右。2013年,为方便儿童就近入学,该村恢复了教学点。虽然只有4名学生,但学校配备了3名教师,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也一应俱全。

永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群众有需求、生源有保障”的原则,科学恢复村小农村教学点。截至目前,全县恢复教学点17个,恢复数量排在全市首位,让全县321名贫困山区低龄学生实现了就近入学。

近年来,该县始终把农村教育作为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将其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把好的学校建在百姓家门口,让贫困山区的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为建好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村学校,该县财政每年拿出预算总额的19%专项用于教育投入,每年挤出100亩用地指标,优先确保农村校建项目,做到立项、投入、用地“三个优先”。年底,该县将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完成36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同步实现贫困村学校标准化和现代化远程教育。

“把好的教师送到家门口”。在师资保障方面,该县一方面通过定向师范生、中央特岗计划等政策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一方面加大城乡教师交流,通过增加津贴、补助交通费、评优评模优先等手段鼓励教师轮流到村小、教学点任教,每年全县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90%以上来自于农村山区的一线教师。今年,该县将补充招聘乡村教师140名,从城区学校中选派优秀教师20人次到乡村学校支教。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