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游”还是“学”?
以前一直觉得,暑假带孩子去境外所谓的“游学”,距我生活的小城市很遥远。

以前一直觉得,暑假带孩子去境外所谓的“游学”,距我生活的小城市很遥远。没想到身边两个朋友今年这个暑假就赶这趟时尚了。朋友觉得,游学寓“学”于“游”,不仅可以和孩子增进亲情,还能让孩子体验国际化的文化氛围,帮他们趁早开眼界、长见识。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国门,学在名校”,出境游学成为当下增加孩子阅历的最时髦方式。

我想起曾看到的一篇新闻:《中国孩子在国外游学只顾吃喝玩乐》,讲的是富人的孩子在异国他乡“朱门酒肉臭”的事实。照理说,他们烧自家的钱、浪费自己的时间,与我等无半毛钱的关系,但他们丢了中国人的脸,还是令人不爽。这也说明境外游学不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实,“游学”在我国已火了好些年了,并呈越来越火的架势。“游学”火爆首先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也就是说这是体制带来的机遇;其次,出国“游学”的孩子得益于家庭经济宽裕,少则几万、多达数十万的费用,山区的孩子想都不敢想。

我并非妒富心理作祟,而是觉得既能成为“一枝独秀”的“游学一族”,就应真正“练语言、阔眼界、长见识”。但现实的情况恰恰是,跟国外“游学”多为16周岁以上的大学生或高中生、主要选择家庭寄宿形式、把较多时间固定于一处、不达到学习目的不罢休等不同,中国去境外“游学”的种类多半是领袖培养型、学校交流型、主题拓展型、文化探索型等等,年龄小(许多是小学生),他们在团队或家长的带领下,常常走马观花,一周游览几个城市,或在海外名校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就叫走进名校;在中餐馆吃几餐、华人开设的旅馆住两夜,就叫全面接触外国文化,真把“游学”当成了“游玩”。这与“提高外语水平、锻炼独立能力、开拓国际视野”等为目标的“游学”是背道而驰的。说重一点这些孩子是拿中国的钱到国外挥霍,对孩子成长不仅没好处,弄不好将来会多花些钱买国外“野鸡大学”文凭,变成一个喝过“洋墨水”的所谓“洋博士”,这才误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国“游学”是好事,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这个理。但是,“行万里路”跟眼下流行的境外游学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行万里路”是要人在“万里路”上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知识。

而我真心希望,有钱让孩子假期去各地“游学”的家长们,其实也可以让孩子去贫困山区体验一下那里的孩子们是如何度过暑假的,甚至还可以向他们伸出关爱之手……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