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小鼓:曾为红色苏区的宣传武器
永新小鼓原名“瞎子唱号音”,早期只是盲艺人谋生度日的一种曲艺。

     

永新小鼓在农村祠堂表演

     

永新小鼓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奖      

正值“军魂”诞生地的“三湾改编”圣地迎来90周年华诞,令人想起永新小鼓成为当年红色苏区宣传的武器,鼓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当时的节目有《红军打了胜仗》《打倒军阀列强》《打土豪分田地》《闹暴动》《妇女支前线》《兄妹送粮》等,流行于永新、泰和、遂川、宁冈、井冈山及安福等地,为苏区革命鼓动、呐喊、助威!

永新小鼓原名“瞎子唱号音”,早期只是盲艺人谋生度日的一种曲艺。一边嘴巴说唱、一边两手敲打腰鼓,唱得有声有色,打得有板有眼……这就是流传于民间已有270多年的永新小鼓。随着时代变迁,永新小鼓不断创新与发展。2014年11月,永新小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曲艺界“活化石”。

“唱号音”起于乾隆时

据《永新县志》记载,“瞎子唱号音”最早大约出现于乾隆年间。那时,永新县城北门有座“圣恩堂”专门供养无依无靠的盲、聋、哑等残疾人。乾隆年间(公元1740年前后),湖北遭受特大洪灾,一批渔鼓艺人流落到永新,住在“圣恩堂”。其中,一名外号叫“葫芦麻子”的湖北渔鼓艺人常到大街小巷演唱卖艺挣钱,“圣恩堂”里的盲人也跟他学唱。接受能力最快的是欧阳承相,他吸收渔鼓精华并创新改造,后人尊称他为永新小鼓的祖师爷。

欧阳承相出生于1722年,永新县烟阁乡青岭村人。幼时读了些诗书,略通文字,后因病双目失明,家境贫困,被送入“圣恩堂”供养。他努力仿效葫芦麻子的渔鼓曲艺,潜心发挥才华,把蛇皮制作的长筒、渔鼓改用牛皮制作的扁形双面小鼓。演出时,欧阳承相把幼时读过的诗文、故事、戏文和听过的民间故事等编成小鼓曲词,娱乐搞笑的同时揭发丑恶,劝人为善。此外,他还把当地拉纤号子、伐木号子、劳动号子及山歌小调融合加工,口唱的音仿佛戏剧的“号音”,演变为当时别具一格的“瞎子唱号音”。

人们怀着新鲜好奇听他演唱,后来观众越来越多。看欧阳承相唱得口干唇燥,大家会给他端水递茶,还送上钱币以示尊重。

盲艺人卖艺谋生之技

在“圣恩堂”的盲人生活是贫困的。为挣钱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欧阳承相把盲人们组织起来,集中教唱,让他们也跟自己一样,利用这门曲艺行走街头卖艺,并增加了两块小竹板(就是现在的小快板),合着敲打出节奏,成为伴奏乐器。

小鼓和快板打得很有节奏,口里说唱有声有色,这门曲艺也因此深爱当地群众欢迎。从此,“瞎子唱号音”成为当时盲人走村串巷谋生的一种手艺。后来,越来越多的盲人都拜欧阳承相为师,请他教唱,他便立了一条规矩———只传盲人。这也使得“瞎子唱号音”真正成为盲人群体的专业艺术表演。

“瞎子唱号音”起初只在永新县境内的大街小巷、乡村角落流行。后来,盲艺人逐步流浪于吉安市数县,传播到永新邻县泰和、井冈山、宁冈、莲花、安福、茶陵,灵县、吉安等地。“咚咚锵、咚咚锵……”永新小鼓的表演只需一个人,可边走边演唱,有时说有时唱,以唱为主。演唱者左手指间夹两块小竹板,右手持一根7寸长的小竹棒,敲打小鼓和竹板就是乐器伴奏,自敲自唱。

为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盲艺人们广取博采,不断丰富、扩延永新小鼓的内涵和演奏技巧。“瞎子唱号音”还十分注重以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为主题,生动、活泼、形象地展现正反两面人物,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随着广为流传,永新小鼓也逐渐成为永新及邻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曲艺。

永新小鼓曲艺魅力感人,为当时贫乏的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娱乐情趣。在吉安地区数县的社会各阶层,不少男女老少聆听时,常发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宣传革命之红色武器

除了丰富百姓的娱乐生活,永新小鼓还曾为宣传苏区革命的红色武器。

据《永新县志》记载,1928年,毛泽东来到永新进行“三湾改编”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后,永新各乡陆续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其中,禾川镇苏维埃政府组织“圣恩堂”的盲人集训,并派一位姓刘的同志专门为永新小鼓创作节目,进行排练,然后让盲艺人到全县各地去演唱,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成为宣传苏区革命的红色武器。

当时新编的节目有《打倒军阀列强》《打土豪分田地》《欢迎白年返水》《红军打了胜仗》《闹暴动》、《妇女支前线》《小江红了天》《兄妹送粮》《七溪岭上打两“羊”》等,流行到泰和、遂川、宁冈、井冈山及安福等地,为苏区革命呐喊助威,为推动苏区革命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永新小鼓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1953年4月,永新文化馆举办第一期盲艺人学习班。此后,永新文化馆还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专业性地举办了两期学习班,从永新采茶剧团中指派学员学唱,并组建演唱队专门表演永新小鼓。从此,永新小鼓由盲人演唱改为专业演员演唱。

演出形式上,也由原来一人表演发展到多人表演,由原来村巷街头演唱发展为舞台表演,有配乐器伴奏,有配灯光布景。从此,永新小鼓登上了大雅之堂。当时,新编的小鼓节目有《婚姻法好》《闹翻身》《除恶霸做主人》《生产致富》《抗美援朝》《报家乡》等。

改革开放时期,永新小鼓又对演出节目进行了创新,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热情讴歌改革开放涌现的先进事迹。

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1976年,永新小鼓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曲艺品种入选《中国曲艺志》。2006年,永新小鼓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被誉为中国曲艺界的“活化石”。

为了打造文艺新品牌,彰显地方魅力,永新县集合当地相关优秀人员集体编创了现代曲目《宝朵接婆》,并运用“戏曲化表演”形式展演。这一曲目的表演形式突破了持续几百年的一个人表演的模式,表演人员达到了九个人,其中男演员一人,女演员八人。视觉方面,融入了大量的现代舞台元素,如华丽的舞台灯光布景,漂亮但又不失当地风格的服装。在唱腔和表演动作及伴奏音乐上,融入了当地采茶戏的元素,加上紧贴时代、通俗生动的剧情,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

继《宝朵接婆》后,永新小鼓又推出的《宝朵招工》和《宝朵冲浪》等剧目。《宝朵招工》《宝朵接婆》分别获得全国第14届、第15届曲艺群星奖,还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节曲艺大赛并获奖。《宝朵冲浪》获得首届“赣鄱群星奖”之后,“宝朵系列”参加全国群星奖曲艺决赛,并获得表演奖。

永新小鼓如今演出场地越来越宽敞,曲目越来越丰富,观众越来越多……经历了270多年风雨沧桑的永新小鼓,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全盛期。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