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井冈
那时,曾志刚刚艰难分娩后又患重病,在小井红军医院疗伤,还担任医院党支部书记。站在群山为之俯仰的井冈山雕塑园,我的胸腔常常会升腾一股浩气,而面对小井红军......

吴志昆

作为井冈山人,井冈山水无数次踏遍,对于它血与火的当年,甚至每一个故事,每个轶闻都了然于心。为之沉思,为之顶礼,为之献歌,然总意犹难尽;每一次再登临,翻阅品读这部写在苍山流泉间的大书,总还有新的感慨、感悟与感奋。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陪南国友人伉俪,悠悠漫步大井至井冈湖的幽谷山道。几天的井冈游历与视听,成了赏山聆水之余细细品味的话题。湘南籍的友人,亦是红色策源地的后代,又同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熟稔、浸淫于近现代的史实,更见证、亲历了新中国的巨大变迁。人生过往,世事沧桑,多少事,欲说还休。白鬓花甲,而他就专门为陪他爱人,一位全国优秀的小学教师,退休后来寻访课堂上教了几十年的“朱德的扁担”。山道上,落叶缤纷,或灿若金,或红胜火,我们悉悉的脚音渐渐走进了历史的记忆。

小井红军医院,简陋板房。阴暗、潮湿的一个角落,展出了一帧堪称美女的照片,以及她简约的生平史绩。

她,是曾志,井冈山上最早的女红军之一,而且,在她们中文凭最高———20世纪20年代的师范生。

“五百壮士今何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这是古人咏史的诗句。说的是战国时田横和他的500战友,叹的是一世功与名、千秋诗与史。

30多年前,国内首创的露天雕塑园———井冈山雕塑园陈列着17尊这块红色根据地主要开创者的雕塑,这组集全国名家所创作的以花岗岩、青铜、汉白玉为材质的红军雕塑群,是壮丽史诗与华美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曾志,在离开党的高级干部岗位后的耄耋之年,走完人生之旅,却遗嘱,将“骨灰的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

她的遗嘱已经执行了。

在小井红军医院展陈她的照片并不是她的本意。照片上的她,忧郁温婉,绰约风华,介于少女少妇相仿佛的妙龄,即使以今天选美的苛评也当仁不让。那是她当年从井冈山征战出去后,在厦门从事地下工作时的装扮而留下的倩影。照片上她已经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他们都是党史中著名英烈);她把出生才2个月的男孩(她一生中唯一的儿子)托付给了井冈山老表,生死未卜。

那时,曾志刚刚艰难分娩后又患重病,在小井红军医院疗伤,还担任医院党支部书记。红军主力下山前夜,毛泽东派警卫员爬山过坳,沿着密林中的羊肠小道,打着火把,将她接到茨坪,随红军主力远征。她的130多位伤病员战友,在她撤离井冈山不到一个月后,成了英勇殉难的烈士。

他们绝大多数连姓名也没给后人留下。

遥隔60年,她亦化着小井一棵树下的一抔泥土,与战友们英魂相伴。

她的《生命熄灭的交代》:将所有积蓄交最后一次党费。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三个月后发讣告,只发消息,不要写生平……

她还交代,骨灰的“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广州白云山公园)有手印的那块石头下”。那是与她的第三任丈夫,也是伟大的革命家陶铸,大概有过的七夕私语长相守吧。

她是妻子。她是母亲。她是战士。她是与井冈山水相依相偎的一个女人。

站在群山为之俯仰的井冈山雕塑园,我的胸腔常常会升腾一股浩气,而面对小井红军医院这角落里,不经意就会忽略的这帧美人照,我的眼眶则满盈泪水……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一件展品,人们常常会凝神面对,久久地思索。

展品只是一小块因岁月久远而变得灰暗的白布,上面是毛笔横写的C.C.P和纵写的四言六行24个汉字。这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井冈山下一位年过四旬的中年农民,因受革命感召为之积极工作,被秘密发展入党。这是粗通文墨的他将入党誓词默录的小白布,一直珍藏了几十年。解放初,被谢觉哉为团长的赴南方老革命根据地的中央慰问团发现并征集、保存。原件被珍藏在首都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这歪歪扭扭的汉字墨迹,有不少错别字,如“严守秘密”写成“言首秘密”,“服从党纪”写成“伏从党其”等,它穿透时空的真实力量,感动着后来的人们。

它的真实,在于佐证了当年革命的必然,以及红色的信仰如何植入了当时社会的不同层面。在井冈山集结,从井冈山出发的队伍,后来历经22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尤其是长征,这已不是社会学、政治学的话语所能叙述。他们挑战了人类生存的最后极限,而让世界震惊、历史动容!其所以能支撑,就是依靠一种信念,一种要让社会、国家、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当时的选择,他们要么做奴隶,要么当英雄;后来的命运,倒下去是英烈,活下来是将军。

参观者记住了这块有许多错别字的小白布,也许还记住了它的原创主人———农民贺页朵,其他则不甚了了。贺页(当地乡音读màn)朵,他是我爷爷辈的乡里乡亲。他的女婿,是同为农夫的我父亲的至交。他的在武汉工作的嫡孙,还是我发小的同庚好友。新中国成立后,贺页朵一直只是井冈山下一位普通的农夫。他的儿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年早逝;他还有一个孙子,牺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南国战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纪念日,已经辞世46年的贺页朵,他生前劳作的那座曾为红军秘密联络站的山区小油榨坊,在原址按原貌修复并举行了简单庄重的纪念仪式,昭告这种朴实无华红色基因的传承。

红土地上的传奇,往往被后人咀嚼成了经典。如今的井冈山,人们毫不吝惜将最艳丽的色彩都献给它。素颜本原,裸呈真实,才可能更有真理般的分量!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