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的人文魅力
安福武功山自古与衡山、庐山并称为“大江东南三巨镇”,又被誉为“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她以巍峨高耸的身姿雄踞于荆吴之间。大自然雕琢其雄、险、秀、幽、......

□何财山

安福武功山自古与衡山、庐山并称为“大江东南三巨镇”,又被誉为“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她以巍峨高耸的身姿雄踞于荆吴之间。大自然雕琢其雄、险、秀、幽、幻的迷人景观,是镌刻着深邃历史文化印迹的“仙境”,更显其神奇的魅力。

人们在观赏武功山奇峰怪石、佛光云海、幽泉飞瀑、高山草甸,陶醉于世外自然时,又总能或多或少穿过历史时空,感受到这里无处不在的人文氛围。古代高人雅士游武功山归来大多感慨万千,有的说自己的心魔被降伏了;有的说开悟了世间百态;有的说洗骨疏筋、身轻欲飘;有的说冥冥中受到神灵的点化……众说纷纭,全凭朝山人的感受。武功山在朝野和民间的信仰地位

宋代安福县令彭龟年率全县官吏和乡绅上山求雨,结果甘雨倾盆而至,解了百姓之急,县令便命人刻石记载。民族英雄文天祥之父革斋先生曾上坛许愿求嗣,文天祥应期而生。文天祥中状元后,即为古坛题名,并捐铸铜瓦遮盖石殿以避风雨。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武功山美景,下山时情不自禁袖口裹雾,不忘“偷”一缕仙气伴身,以御饥寒。明代吉安知府汪可受则干脆“脱帽挂冠吾去也”,武功山里求仙道。是否修成正果,我辈俗人不得而知,但“汪老爷”仙逝在山中又被盖建“汪仙坛”,却是至今可寻的真迹。有“公廉体恤”之称的明代三任安福知县程文德、陈惟直、吴应明为解民众夏秋久旱之苦,除了组织人工掘井、引泉入垅外,还沐浴斋戒亲撰《祈雨文》,率吏绅虔诚拜山、感应神灵。此举后以“灵验志”收入《武功山志》。无怪乎湘赣两省民间一直把武功山当作神山去朝拜。道士授业前要到仙殿里封职,各村各里塑了菩萨也要敲锣打鼓抬上山去封神接印。该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安福县博物馆收藏的武功山遗址出土铭文铁瓦,包揽了吉安、新余、萍乡、茶陵、衡阳甚至云贵川蜀的众多信士捐输名录,地域之广、名士之多足可见证。宗教人士和儒贤大师在武功山的活动

据《武功山志》记载,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于三国赤乌年间徒步入山修炼,由此开了武功山道教活动的先河。至东晋,葛玄的族孙葛洪又慕名在此续建道场。随后,著名道人郑思远、黄衣真人、白鹤真人、释道微、竺法兰、李道人、史谷蟾、白玉蟾、双秀才、武氏夫妇、罗嘉仙、泸潇道人、刘蓬头、谢徵士、胡仙人、玄静真人等依附山麓、结茅清修,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唐贞观年间,佛教传入安福,释家慧眼相中武功山,一时高僧云集,土木大兴。特别是禅宗七祖行思和尚遵六祖慧能之嘱“分化一方”开创吉安青原法系后,武功山又繁衍了禅门“一花五叶”的沩仰宗,与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四宗共同撑起江南佛学教派的半壁江山。其中有东土“小释迦”之称的慧寂禅师、白云禅师以及三空禅师等,均成为武功山主要禅林的掌门,慕名入其门下者不计其数。自宋徽宗皇帝(崇宁三年)敕谕特封葛玄为“冲应真人”,拉开了皇家拜山序幕后,宋理宗皇帝(淳祐六年)又加封其“冲应孚佑真君”。明朝世宗皇帝为治太后疮疾,专作《祈保文》并命龙虎山正一教主张天师和安福知事郭宗远“齐奉真香,远诣玉山朝谒”。皇室的倾心和介入,加速了武功山道场和禅林的规模建设,其影响不断扩大。

到了清朝中期,“浮屠老氏之宫,布列于空洞岩石之间,浮出乎青苍林木之表者,类以百数”。长期以来,武功山的天时地利为吸引宗教人才、传播文化、密切教派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儒学大师刘弇、王庭珪、杨万里、黄庭坚、罗洪先和理学名家王阳明、刘梅源、刘阳、邹守益等先后到寺院游学参禅。陶弘景、李濂、戴礼、赵仪可、杨廷筠、张程、邹善、彭华、陈嘉谟、周以鲁、刘元卿、朱世守、刘道隆、潘枢、万节、张鳌山、夏寅、王振奇、张睿等高官显贵、名流巨匠入山游拜、凭吊仙迹、对景唱和,写下了风格奇丽的诗词记赋,在当地广为流传,有力地推动了武功山宗教文化的融和发展。武功山宗教文化遗存的兼融性和广泛性

“道成分理左宫曹,天上犹传美凤毛,黄鹤书来勾漏远,赤乌年尽葛坛高……”武功山宗教文化发端于主峰金顶,繁衍于三天门、观音岩。包括金顶的道坛建筑、观音岩的释家建筑,三天门的道释教建筑,如葛仙坛、炼丹池等。现存的金顶道坛,均以巨石砌成,异常坚固。这些石构建筑与周围的高山草甸相伴,与日月同辉,浑然天成,不仅成为原始、古拙的宗教人文景观,更为后人追索仙道足迹、寄托怀古幽情提供了思维平台。

金顶道教建筑群以1庵4坛为中心。现存“白鹤峰”山门及葛仙坛、金顶坛、汪仙坛、求嗣坛建筑屹立在金顶东南一侧的山巅上,距主峰约50米。各坛之间相距数十米。白鹤峰,相传晋时有白鹤真人在此乘仙鹤飞升而得名。真人已登天庭,仙鹤却流连忘返,最后卧地成峰。后人为纪念白鹤及白鹤真人,在此兴建鹤峰庵,至今仍遗留巨石山门。明末安福进士吴云手书的“白鹤峰”横镌楷体大字,其遒劲圆熟的艺术风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门侧相嵌的石刻对联“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已经成为武功山人文之眼,其意境足可聚焦亘古、通达后世。巨石垒砌的4个道坛散处于白鹤峰庵西侧,占地各100平方米左右。坛室顶部成宝塔型,室内约4米见方,存有天尊石造像、浮雕葛仙石像、石碑等,供奉着“祖师九州都仙”、“祖师太极教主葛公羽真人”、“奏玄都张葛许三省上相真人”等大德高真之牌位,以此追宗溯源、明析教派的传承关系。求嗣坛神台前有一小孔泉水,长年不涸,相传此水为“送子仙水”,经常有游人取而食用。虽然现代人无需“送子”,但能品尝到江西最高、与历代高僧道长共饮的天然之泉,将是莫大的心愿。

观音岩佛教建筑群有白法寺遗址、观音堂、龙王庙、龙王井、放生池、泥垣塔、白云禅师墓塔、三空禅师墓塔、和尚墓葬群、“仙迳”摩崖石刻、“白法庵碑记”等。透过厚厚的历史尘埃,那钟鼓声声、灯烛长明的佛门净土仿佛又重现眼前,俗事烦恼悄然而隐、庄重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三天门道、释教建筑群散布于金顶东南的山腰谷地。主要遗存有三天门、太极宫、广济宫等道教宫观的建筑构件。有石狮、石龟、石碑、聚仙桥、千年银杏树王、“快登天庭”香龛、“白永禅师”之塔等,文化氛围越显浓郁。广济宫位于三天门遗址西约400米的山坳丛林中。原建筑呈三层梯级分布,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丝毫不比中原名刹大殿逊色。

“岩上灵光夜烛天,法身常现补陀禅,苍台石冷晴生润,紫竹林深暖带烟,万劫长春山自在,千江有水月同圆,心观法界门门是,大地花香般若莲。”千百年来,武功山区相邻的湘赣两省贤达信民和慕名上山朝圣者络绎不绝。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宗教崇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教派、多坛庵融合共处和原始古拙的独特风貌。

武功山宗教丛林中,无论宫、观、殿、堂、楼、阁,还是池、坛、台、坊、墓、塔,以及各种造像、石刻、神龛、香炉等,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或长或短,均取之于大山的石块。石构的宗教遗存与武功山的俊秀景观相依相存,与质朴的天然草木相息相伴,既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出各时代的历史痕迹,又充分展现出这种文化的独特神韵和无穷魅力。武功云笨歌摄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