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矩家族:一门二十四进士的监察世家
从周矩南冈肇基为一世祖算起,周矩家族已经在泰和螺溪的爵誉村繁衍了一千多年。

     

泰和爵誉村久大堂

     

周矩(895-976) 2016年12月20日,位于泰和县的槎滩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随着这则消息的发布,槎滩陂,这座千年流淌,足迹所至使万顷荒野变成了沃土良田的古陂,穿过历史尘烟,依然坚挺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那位千年前建陂的人---周矩,更是在典籍和父老乡亲的口碑中千古流芳。      南唐西台监察御史是周矩的官职。比对古代官职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而避乱迁徙,择地安居后,周矩只能算是赋闲。可是,即便身处江湖之远,这位前监察御史仍然念念不忘庙堂之高,处处体察民情。翻开《爵誉周氏族谱》,谱载“唐末避乱,矩徙居西昌万岁乡,值旱灾苦困,乡民颗粒无收,富家多闭粜,周矩虽自贷而不索偿,然杯水车薪,难济民长远困苦,终非长策。遂深入群众,详询考察,知乡民迫切需水灌田,便跋涉江河,慎密选址,精心筹划,用自己俸禄创筑槎滩、碉石二陂,横江截流,并税地挖渠道36支,蓄水溉田达六百顷。解民旱涝之忧。两乡九都之民始有秋获之庆,又虑陂之桩木、竹篠之不继,复置椿山、竹山,以山收入作修陂之费,而不伤人之财。”并规定,“槎滩、碉石二陂为两乡九都之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士大夫多明哲保身,而周矩却有“不为己利,乐为民役”的无私奉献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从周矩南冈肇基为一世祖算起,周矩家族已经在泰和螺溪的爵誉村繁衍了一千多年。家谱记载:从周矩五代后唐天成二年进士始,至清光绪庚子(1900年)周作恭进士止,周矩家族共涌现了二十四位进士,其中担任过监察御史和按察使的有十位之多,被称作“监察世家”。一个家族一千年来为何能人才辈出,为何出仕者众多且又都清廉终老,它们隐喻着何种家族的密码?二

人为家之基,家为国之本。人之初教育全来自家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家训虽训以治家,实则训以育人,训以养德,落脚点乃训以治国。

周矩对子孙首重教育,遵循以德育人。家训志“不为己利,乐为民役”。立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之道德为先”。他谆谆告诫子孙:德为人之基,为官之本,人无德则百事无成,官无德则威信全无。为官须坚持美德嘉行,铢积寸累。每日三省吾身,具无私奉献之心,勤政为民之绩,廉洁自律之行,建功一方造福一方之志。在他以德育人的家训诫勉和言传身教下,周矩家族人文蔚起,贤才辈出,宦业云隆,科显爵崇。史载进士二十四人,举人八十一人,徵辟鹗荐139人,封赠22人。其中,仅宋代一朝就中进士14人,尤其是仁宗庆历二年(1042),周氏五世周倚、周伦、周僎同胞三兄弟及侄孙周庆章同登皇榜,“一门同榜四进士”誉撼朝邑。更令刮目相看的是天圣二年进士周中和为官颇有政绩,宋仁宗御笔颁旨擢升其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并奉节使仁庙,奏避帝年号讳,仁宗御笔易中和名中复,可谓荣耀备至。三

周矩家族子弟出则福国泽民,处则奉先迪后,彰显周矩“以德育人”家训的巨大影响力。长子周翰,官至秘书郎,史馆学士兼制诰纂修国史。传闻他下笔凛如衮钺,同朝称为董孤,“书锦驰归,不损驿传秋毫”。按理在外做了大官,回到家乡,不管自己意愿如何,族人肯定会炫耀一番的,然而,周翰不仅坚决阻止族人,不肯骑马或坐轿,而且步行百里返乡,可见其廉洁操行。

次子周羡,为政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及任意刑杀。历官二十余年,常奉敕清查诰命,相当于今天的巡视组,督理城池兵马元帅,他对当朝将帅枉杀战败区平民邀功的现象极为反感,经常替平民力辨其枉,多次刀下留人,深得众人拥戴。宋咸平元年,帝敕谕,“周羡天赋英姿,名登京府,才略允居于要职,廉风茂著于朝行。兹特进尔为银光禄大夫,仆射,锡之。”周羡致仕归里后,惦念父亲周矩创槎滩陂的艰难,用自己的俸禄增买田、土、鱼塘及伙佃七户,以岁收供修陂之食,而不劳人之饷,保证了后世修陂的物资需要,使创陂之绩更完美。以至于当时泰和县里巷处处讴歌周矩、周羡父子不计个人和宗族得失、大公无私的高尚风范。为了表达人们对周矩父子不朽功绩的缅怀之情,后人把“春耕秋获,闾阎免旱魃之灾;麦渐忝油,黎庶颂阳侯之德”的楹联刻在槎滩陂上。

到了五世周中和,他继先德尊祖训,牵头创立轮流陂长制的《五彩文约》,槎滩陂得以维护保全。他还撰文写下《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曰“先公之善不特一乡而已,为子孙者,当上念祖宗之勤,而不起忿争之衅,均受陂水之利,而不得专利于一家,宁待食德之报,而不必食田之获,惟知视其成毁,而不得经其出入。苟或倾圮而不治者,亟修治之。侵渔不轨者,疾攻击之一,如此则孝思不匮先公之惠流无穷矣!”至今,《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仍作为历史见证镶嵌在周氏宗祠“久大堂”的墙壁上。

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周噩,曾经当过平阳县令,这是基层的官员,七品芝麻官而已。但是他爱民如子,仁政绩著,解绶归时,“平阳士民遮道请留,虽蜿足百里,部使长吏争挽其长不得归,凡二十一人。”足证其治政善,爱民深。誉闻朝邑后,巡按总督亲自题匾“克念天显”以示表彰。

十七世周是修,入翰林院预纂修,他编撰的“进思集、刍荛集、十箴言等书,皆入四库全书。”靖难之变时,他一介书生,暮入应天府拜宣圣自缢。朱棣皇帝听说后,并没有同意陈瑛的奏表“不顺天命,请加诛戳”,而是说了这么一番话,“彼食其禄,自尽其心,有孝友忠信之行,襟怀坦明,各为其主,忠也。”明隆庆、万历两朝累恩褒忠,敕应天府建专祠长祀。今天的爵誉周氏宗祠久大堂内仍然悬挂一副对联“孝悌力田,导人为善,家政见尝明主;精忠报国,自尽其身,臣节不辱庐陵”,就是对周是修忠君爱国,导人为善的真实写照。四

从周矩任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开始至清嘉庆年间三十一世周作楫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先后有周金叔、周宗礼、周崇礼、周士英、周正方、周尚化、周应鳌、周作楫等周矩的后代子孙担任过监察御史和按察使,被史学界称为“监察世家”。他们监督国家法律、法令的执行,维护国家和皇帝利益,监察政府官员,谨慎并积极利用“闻风弹人”之权,为民谋利,为朝廷尽忠。周矩为官为人坦坦荡荡,谋事谨小慎微,为民造福无私奉献,从他创建槎滩陂便可知晓。他的三十一世子孙周作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周作楫,清嘉庆庚辰(1820年)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是特命江西道和广东道两省监察御史。周作楫非常有才,在翰林院时就因能赋善书被嘉庆皇帝赏识,参与预修《一统志》《道光字典》。他主持广西乡试,留视学政,具有慧眼识才的赞誉,清名臣龙启瑞、曾克敬就是他举荐的。他任御史时特别敢于直言,敢于劝谏,而且不留情面,颇有包拯风范。当时他的家乡泰和县有个官差,刁钻狡猾,僭越等级使用舆服,周作楫接到报告后,不顾官差派自己亲戚百般说情,坚决按序上报,使之及时得到了严禁。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本情怀。史载,他到贵州铜仁任职,铜仁因条件差,没有考场,院试选择镇远府进行,生员因路途遥远而要多费艰辛和盘费。为此,周作楫努力劝导民众捐款,创建了考试院,使莘莘学子免于奔波劳顿,为此铜仁当地建生祠祭祀他。当时遵义有个贼寇女头目,传闻她以千手观音作掩护,用妖术骗人,周作楫偏不信邪,而是集思广益,引诱擒获,使百姓免遭危害。后又用计谋平定了巨寇李永发。因为政有德绩,周作楫才被皇帝遴选为监察御史,成为一代名御史。五

纵观周矩家族,处处闪烁着周矩以德育人的亮点和高尚情操,可见家风家训的深远影响。“以德育人”四字虽然简单,却字字玑珠,极有内涵,意在教育子孙后代要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仕则忠”。或许,这就隐含了周矩家族,这个“监察世家”一门二十四进士集群的密码!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