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田教授”不简单——泰和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小康建设纪实
在“田教授”的帮助下,泰和县苑前镇王山村贫困户肖建华种植8亩烟叶,率先在村中甩掉贫困帽。

10

上居村"田教授"吴小平向贫困户传授蜜柚种植技术。

11

"田教授"服务队在万合镇竹蒿薯种植基地传技术。

12

沙村镇"田教授"在传授香菇种植技术。      

在“田教授”的帮助下,泰和县苑前镇王山村贫困户肖建华种植8亩烟叶,率先在村中甩掉贫困帽。

近年来,泰和县充分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创新组建了一支吸纳1399名“土专家”的“田教授”服务团,通过“依托身边的产业、遴选身边的能人、传授身边的技术、带富身边的群众”的模式,成功破解农业产业技术传授难题,真正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产业“造血”的好路子。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中组部的肯定,入选全国百个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推广案例。在组建“田教授”服务团的基础上,泰和县打造了“田教授”创客聚落部、“田教授e家”等一系列“通天线、接地气、聚民心”的“田教授”党建品牌,形成了助推农村产业发展的“组合拳”,为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小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泰和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现,以往开展农村党员和群众种养技术培训,一般由县内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大课堂培训模式,存在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一、学用脱节等问题,外地专家、高校学者的授课难免“水土不服”。为此,泰和县转变观念,立足本土人才资源,让“田教授”这些农村的“土专家”为贫困群众“开土方”,精准对接农村群众的产业发展需求。

同时,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难题,是实现贫困村脱贫的障碍。泰和县通过推行“田教授”人才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破题。“土语土方”助力农村产业致富之路

“田教授”服务团通过“遴选身边的能人、依托身边的产业、采用身边的语言、传授身边的技术”,讲土话开土方,让农村群众学习农业产业技术“听得懂、用得上”。为实现服务队伍本土化,通过村级申报、乡镇推荐、县级审核、培训考核、试讲测评五个环节,从全县农村实用人才中遴选出“群众信得过、组织放得心”的“田教授”,组成县级服务团、乡镇服务总队和村级服务队三级服务队伍。同时,积极组织“田教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聘请有关专家传授教学技巧,让“田教授”服务团的“土专家”们个个讲课都能讲到问题的关键点,讲进群众的心坎里。上圯乡客家老表多,为让每一位群众都能真正“听得懂、学得到”,该乡专门对“田教授”服务团的成员们进行客家话培训,让“土专家”与客家老表沟通实现“零障碍”。为强化“田教授”服务团的保障力度,泰和县县财政每年安排43万元“田教授”工作经费。加强对“田教授”的管理激励,每年对“田教授”进行考核评估,考核不达标的辞退出“田教授”服务团队伍,优胜劣汰。同时,在“田教授”中开展“两带积分、择优培养”活动,对“田教授”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实行积分管理,对积分多的“田教授”择优发展成党员,择优培养成村组干部。为实现培训内容精准化,泰和县采取“农民按需点单,乡镇党委汇总下单,县委组织部按单配送,培训授课结束后进行满意度测评”的“三单一评”服务模式送学下乡。

碧溪镇曲斗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教授”服务团成员邱小珠依托曲斗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手把手向周边群众传授苗木种植技术。目前,有130余户农户加入到合作社,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年纯收入600余万元。在“十三五”贫困村王山村,“田教授”与贫困群众结对子,精准指导帮助贫困户发展烟叶产业,脱贫摘帽。为培训课堂便民亲民,“田教授”改变以往在室内说教式集中培训的方法,将课堂搬进农户、搬进基地、搬进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进行现场技术教学。同时,开设线上交流平台,利用微信、QQ等途径对群众课后存在的疑问进行线上答疑,并在线上平台发布基地教学现场图片、小视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种养经验。“共识共为”助燃基层群众创业之梦

在创建“田教授”服务团的基础上,泰和县成立“田教授”服务协会,并在全县22个乡镇成立“田教授”分会,并依托“田教授”服务协会,创办了江西省首家三农创客孵化空间———“田教授”创客聚落部。目前,已有48家创客及企业入驻,涵盖泰和乌鸡、井冈蜜柚、灵芝、植保无人机等各类特色“三农”领域。为破解资金难题,该县争取银行贷款支持、民间资本支持、“双色”股份支持、政策奖补支持。截至目前,共争取各类金融支持2000余万元。吉泰红果业合作社在获得100万元低息贷款后,将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500多亩,年销售金额增长到210多万元,并带动周边10余户贫困农户年均增收2500余元。同时推行“双色”股份,由村级组织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到创业项目中,占“红色股份”;由困难党员、贫困户等自愿以土地或扶贫资金入股到创业项目中,占“绿色股份”,既有效解决了创业项目用地、启动资金的难题,也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和困难群体“造血式”扶贫的问题。

为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帮扶,该县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县内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政策导师,邀请江西农业大学、井冈山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担任科研导师,邀请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成功人士担任商务导师,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2场次,协助解决各类问题156个。“线上线下”助搭农业产品发展之桥

为进一步拓宽致富路,该县借助“田教授”创客聚落部平台,打造“田教授e家”线上线下平台。为整合全县“田教授”资源,汇聚“田教授”品牌影响力,泰和县依托“田教授”服务协会,组建专业电商运营团队,全力打造了集互联网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为一体的“田教授e家”线上电商平台。电商平台择优对农产品进行重新包装、推广和销售,提升“田教授”品牌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口碑。目前,“田教授e家”电商平台已有肉类、果蔬类、水产类、特产类等4大类共计40多种农产品成功入驻。同时,建立线下种养示范基地,贫困农户在田教授的基地上打工致富。“多维一体”助力脱贫攻坚步伐加快

农业产业更“壮”了,群众更富了。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掌握了各种农业产业种养技术,一项项农业特色产业如“星星之火”在泰和大地燎原。“田教授”与贫困群众采取“1+1”精准结对帮扶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找到了产业致富之路,实现了“造血”功能。同时,“田教授”创客聚落部、“田教授e家”电商平台等多种平台,让“田教授”和农村群众抱团发展、集群发展、无忧发展,农业产业的“星星之火”汇聚成“熊熊大火”,全县农业产业化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76家、农业企业14家、家庭农场159家。

人才队伍更“强”了,活力增强了。“多维一体”的服务模式,让更多农村年轻人既掌握了种养一技之长,又解决了发展后顾之忧。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留在家乡发展农业产业,为农村留住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加速了贫困村脱贫步伐。同时,通过在“田教授”中开展“两带积分、择优培养”活动,有效拓宽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目前,泰和县从“田教授”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30多名、党员120多名、村级后备干部460多名。

干群关系更“亲”了,和谐氛围浓了。一方面,“田教授”尤其是其中的党员干部扑下身子传技术、解民忧,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另一方面,“田教授”人才服务模式有效满足了农村基层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需求;建立在全县各级“田教授”服务协会和分会上的基层党组织也紧紧将“田教授”和农村群众凝聚在一起,有力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