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畲乡走出来的本土作家 访《心的呼唤》作者张水良
《心的呼唤》是一部反映监狱这个特殊角落里犯人和犯人、犯人和警察、犯人和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故事,热情讴歌现代文明监狱司法警察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原标题:六年铁窗生涯经历改编成书 从畲乡走出来的本土作家 访长篇小说《心的呼唤》作者张水良

在书房

在书房

一首《铁窗泪》,让演唱者迟志强声名大噪,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这首“囚歌”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迟志强的4年牢狱生涯,让人们听歌的同时,也听出了演唱者的内心独白。迟志强出狱后,重新振作,不断反思,再回舞台,完美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在吉安,也有这样一位“迟志强”,不同的是,他经历了6年牢狱之灾,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并出版成书———《心的呼唤》,受到很多人关注。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写作,在监狱里写,出来后,依然笔耕不辍,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他,叫做张水良,笔名红炭,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六渡村水南自然村人。

近日,记者采访了红炭老师,了解其在高墙内外跌宕起伏的经历,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历经艰辛,遇见美好。

早年颠沛流离造就坚毅性格

张水良,出生于1953年,祖籍广东。因为祖辈家境贫困,遂迁移至青原区东固。家里有三兄妹,他排行老大。5岁那年,正好赶上了自然灾害,于是全家人想逃难回广州。由于没有路费,一家人只能走路从东固回广州。风餐露宿的日子,至今他都记忆犹新。“我们一家人在路上都走烂了鞋子,没有鞋子换,只能光着脚继续赶路。母亲挑着担子,担子里装的是老二老三,我年龄最大,自己走。父亲就负责挑行李,一路风雨无阻,也饱受着一路无助的悲凉。”张水良回忆着小时候的事,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不曾想,辛辛苦苦赶到了广州老家,当地也闹饥荒。无奈的一家人,又得往回赶,回到了东固,开始艰难的生活。后来,父亲在当地的一家造纸厂工作,厂子属国营单位,却因各种原因,不久便倒闭了。于是厂里安排父亲去吉安上班。1961年,父亲被下放至青原区白云山村。从此便一直留在了农村,一家人过着平凡的农民生活。

颠沛流离的岁月,让张水良更加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也懂得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入伍参军七载埋头苦读著作

17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寒,他完成了初中学业之后,无奈辍学。休学在家的他,当了铁路工人,却总觉得没有找到生活的方向,于是决定参军入伍。

起初两年,他被分配在湖北的部队里,后转到北京。在部队,每天都要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学习写新闻报道。由于自己对写作的兴趣和天赋,他被调入报道组,还被派到马列学院进修。在北京参军五年多时间,一到周末,别的战友都出去放松了,他就一头扎进北京市图书馆。浩瀚书籍,他如获至宝,大快朵颐般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一天下来,完全忘了时间的存在。四大名著、曾国藩文集以及鲁迅文集等现、当代文学名著,都成了他爱不释手的读物。期间,他写了不少新闻报道,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上,受到团长、政委的重视和表扬,鼓励他留在部队,好好深造。

然而,由于当时的一些原因,他的提干申请迟迟没有得到批准,灰心丧气的他,知道没有提升的机会,便递上了退伍申请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12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