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帮到点子上 ———记吉水县文峰镇炉村“第一书记”夏长荣
“自从他来了,我们村的经济就活了。”“现在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吉水县炉村村民对他赞不绝口。他就是吉水县文峰镇炉村“第一书记”夏长荣。

□本报记者刘丽萍

扶贫人物

“自从他来了,我们村的经济就活了。”“现在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吉水县炉村村民对他赞不绝口。他就是吉水县文峰镇炉村“第一书记”夏长荣。

炉村位于吉水县文峰镇南面,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有人口410户1700人。基于传统农业思想,该村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粮食产量低。村人均年纯收入约4000元,基本上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34户,贫困人口76人。农业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夏长荣驻村后,迅速走遍全村的贫困户,找贫因、挖穷根。他意识到贫困村脱贫关键是要培育适合当地的主导产业,解决内生动力。为此,他结合村情提出“建产业、强组织、亮新村”的工作思路,推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炉村实际的扶贫工作新路子。

炉村林地资源丰富。夏长荣算了一笔账:全村人口1700人,山林资源达22000亩,平均每人可分到13亩的林地。为此,夏长荣与各级干部商量,盘活林地资源,成立油茶合作社。合作社采取贫困户入股分成的模式,既可以整合林地资源,又能给贫困户增加务工机会,带来分红收益。

在各级干部的努力下,炉村的北向千亩油茶基地应运而生。该基地现有规模300余亩,剩余600多亩正在整地,力争在今年冬天全部栽上茶树。“现在,整合了全村的林地资源,规模经济的效益凸显出来了。”一位村民如是说。

帮扶要帮在点子上,致富要富在脑袋里。在夏长荣的努力下,炉村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现、培养农村文化乡土人才。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强化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文明素养和文化品位。依托本地资源,重点打造了“十个一”扶贫文化村,配备了义务宣传员,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会

长的道德评议会,组建了一支政治觉悟好的扶贫志愿服务队,集思广益制定了炉村村规民约,因地制宜总结了一组家风家训,建设了花园村文化活动小广场、制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发布了身边好人榜等等。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