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改革生产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
2017-06-07 09:2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涂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制度、方法,都应当也必须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进行调整,应当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和评价。所以,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生产方式,适应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真正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在经济发展和产业选择上,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相冲突的时候,下定决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和基础。坚持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改革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严格落实。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制定出来后,还要最严格的执行。落实是关键。我们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然而能不能够严格执行呢?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严格执行,对于破坏环境的生产,必须严格执行法律,该关关该停停,而不能以罚代管,罚款了事。不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破坏环境的生产只会越来越多越演越烈。比如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条是早就有了的法律规定,可是具体执行得如何呢?在现实中,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是不力的,很多企业有污染防治设备可就是不开,或者是开来应付检查,检查组一走又不开了。如果能够严格执行这一条法规,可以说很多的环境污染事件可以避免,空气、水质量都能好很多。

改革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在具体的产业选择上,应该选择和大力扶持那些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产业,而在传统生产方式一时间尚未改变之时,要扶持和促进人们尽快改变。工业选择上,应该支持那些排放低、污染小的产业,敦促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达标排放,对于那些污染高、市场饱和的产能应该坚决去掉。农业是个传统产业,传统生产方式一时之间还难以改变,也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国家正在大力推行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化肥农药零增长。农民受到使用成本等制约,使用替代产品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对于那些替代产品和技术,应该大力扶持乃至补贴。

改革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完善政策调控。强化法治约束,制定完善环保法规规章;制定空间规划,明确开发建设及保护边界;制定产业和环境准入规划,建立负面清单;强化用途管制,落实生态红线区域管控等。二是有序引导培育。引导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培育生态产业,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完善生态产品产地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培育生态优势,把重点放在生态产品主产地、富集区的农村地区,让农民因保护生态而脱贫致富;培育自然资本市场,营造统一规范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环境。三是加强保护治理。履行对区域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职责,加强对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实施科学的休养生息政策,让自然逐步恢复生机;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四是强化要素保障。生态产品要发挥出经济效益,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一般来说,绿水青山所在区、生态产品密集区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加强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包装、宣传、推介等工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过生产方式的改革,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能够如期建成。□涂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制度、方法,都应当也必须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进行调整,应当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和评价。所以,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生产方式,适应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真正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在经济发展和产业选择上,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相冲突的时候,下定决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和基础。坚持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改革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严格落实。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制定出来后,还要最严格的执行。落实是关键。我们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然而能不能够严格执行呢?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严格执行,对于破坏环境的生产,必须严格执行法律,该关关该停停,而不能以罚代管,罚款了事。不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破坏环境的生产只会越来越多越演越烈。比如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一条是早就有了的法律规定,可是具体执行得如何呢?在现实中,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是不力的,很多企业有污染防治设备可就是不开,或者是开来应付检查,检查组一走又不开了。如果能够严格执行这一条法规,可以说很多的环境污染事件可以避免,空气、水质量都能好很多。

改革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在具体的产业选择上,应该选择和大力扶持那些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产业,而在传统生产方式一时间尚未改变之时,要扶持和促进人们尽快改变。工业选择上,应该支持那些排放低、污染小的产业,敦促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达标排放,对于那些污染高、市场饱和的产能应该坚决去掉。农业是个传统产业,传统生产方式一时之间还难以改变,也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国家正在大力推行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化肥农药零增长。农民受到使用成本等制约,使用替代产品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对于那些替代产品和技术,应该大力扶持乃至补贴。

改革生产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完善政策调控。强化法治约束,制定完善环保法规规章;制定空间规划,明确开发建设及保护边界;制定产业和环境准入规划,建立负面清单;强化用途管制,落实生态红线区域管控等。二是有序引导培育。引导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培育生态产业,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完善生态产品产地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培育生态优势,把重点放在生态产品主产地、富集区的农村地区,让农民因保护生态而脱贫致富;培育自然资本市场,营造统一规范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环境。三是加强保护治理。履行对区域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职责,加强对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实施科学的休养生息政策,让自然逐步恢复生机;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四是强化要素保障。生态产品要发挥出经济效益,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一般来说,绿水青山所在区、生态产品密集区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加强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包装、宣传、推介等工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过生产方式的改革,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一定能够如期建成。

责任编辑:邹洋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