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歌(连载二)
2017-05-27 10:4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穿上军装的江治华发现这个世界完全变了样。平常的走路叫“行军”,睡觉叫“宿营”,战士相互间称作“同志”,过去自己称作叔伯姑婶的父老乡亲现在统一成了群众或老乡。原本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山体,现在统统改了名,山头叫“制高点”,山坳叫“伏击区”或“埋伏圈”,挖条壕沟叫做“掩体”。最寻常的站立,要挺胸,收腹,姿势分立定和稍息……

江治华经常把这些新名词和旧名词混淆———这可是没有办法的事。要完全熟悉部队上的叫法,他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经过一定的军事和政治训练,江治华学会了刺杀和瞄准,了解了革命与主义。参加了几次战斗,江治华听惯了呼啸的枪声,看惯了流血牺牲。这个军中的民歌王子要歌唱。他要把他最喜欢的歌献给他的战友们,那些从战场上刚刚归来的可爱的人,躺在担架上血肉模糊的人,还有身体的热气还没有散去的刚刚捐躯的人。

他唱:

“高山顶上唱山歌,

唔晓(方言,不知道)妹在哪只窝。

唔晓妹在哪只岽,

等我妹妹来回歌。”———遂川民歌《等我妹妹来回歌》

他唱:

“哎呀嘞———

石壁流水流下河,

哪有河里莳得禾。

你冇年大纪(方言,意为没有多少年纪)的心肝哥,自己的老婆都靠不得,哪有靠得伙计婆(方言,意为情人,特指女方)。

哎呀嘞———

石壁流水流下河,

哪有河里莳得禾。

你冇年大纪的心肝妹,

自己的老公都靠不得,哪有靠得浪荡哥。”

———遂川民歌《石壁流水流下河》

他满腔热情地唱。在许多地方他还卖力地加花,让一些原本平常的音节变得峭拔生动。他会把“哎呀嘞———”尽可能地唱得宛转悠扬波浪起伏。他的歌声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战士们的广泛兴趣———是的,不管何时何地,没有人会拒绝美好的、嗓音悦耳的歌唱。在这远天远地的井冈山地区,有多少伤员会因为聆听江治华唱歌而暂时忘记了疼痛?有没有人在江治华的歌声中偷偷想念起故乡?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见,江治华肯定受到了军中战士的热烈欢迎,井冈山的人们说起江治华,无不响起啧啧的赞美声。

可是人们很快厌倦了他的歌唱。他天天唱伐木号子,可他的听众并不是扛着斧头的伐木者,而是背着枪的战士。他一再唱起表达男欢女爱情感热烈的当地情歌,可后来忙于操练的战士们只是不痛不痒地笑了几声。是呀,他的歌声中并没有战士们的生活战士们的情感,怎么可以引起他们长久不衰的回应呢?

江治华开始与他的战友们一起钻军营下连队,向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兵请教南腔北调的民歌,听战士们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每次部队攻城拔寨,江治华在刷写标语之余就是到田间地头寻访当地的民歌手,了解当地的民歌,记录下每句词每个音符。江治华把这些叫做素材,他相信,那厚厚的记录下来的歌本里,会孕育出一支连队那么大数量的歌曲。

在井冈山严酷的战争年代,有一支小分队的使命特殊而浪漫。他们除了要在前线打仗,还要负责创作和演唱,捕捉整个队伍的情感和行动的节奏,用歌声记录这段历史的心灵真相。而江治华是这支小分队中的一员。

明晃晃的月光下,江治华们躺在垫着稻草的床铺上久久不肯入睡。他们在考虑怎么对现有的调子进行改造,怎样填写出有新意的词来。他们要通过音乐,唱出这一支特别队伍的历史、情绪、节奏和调门。

他们写到: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嘿罗嘿,挖野菜那个当粮罗嘿罗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嘿罗嘿,天天打胜仗打胜仗……”

他们写到: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他们还写:

“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司令;带来工农革命军,红旗飘飘闹革命。千恩万谢毛委员,工农革命掌政权;穷人翻身做主人,革命到底心不变。当兵不要当白军,白军给人指背心;当兵就要当红军,哥当红军妹光荣。”

黄洋界保卫战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四个团的猛烈进攻。对这次胜利,他们改编了京剧剧目,写出了井冈山版的《空城计》。他们唱到: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介石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经验少;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设在茨坪的红军造币厂里,战士们在抓紧铸造属于红军自己的货币,在新铸的银元上,他们小心地打上“工”字标记,以区别国民党统治区的银圆货币。在茅坪的红军驻地,军中秀才们抓紧撰写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材料,旨在解决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等项任务。在一本泛黄的、纸张粗糙的本子上,一个叫江治华的负责宣传的战士抄写了数十首歌曲,其中既有当地的许多民歌,又有自己和战友们创作的歌。在这个歌本的封面上,江治华郑重地写上“红军歌谣”。苦出身、读书不多的缘故,江治华的字写得并不太好,其中还有不少白字,可是他并不介意,因为上面的歌曲,已经传唱至井冈山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也许并不完全合乎音律的歌曲,使残酷的战场变得抒情浪漫,艰苦的生活,有了修辞意义上的美学价值,一支原本喑哑的队伍,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