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石溪:一江清水守护“世外桃源”
初夏,阳光潋滟,行走在安福县横龙镇石溪村的蜿蜒小道上,一路苍郁樟林蔽日,茂密修竹迎风舞动,鸟鸣啁啾,景色怡人。村庄外围,一条河静静流淌,河水清澈,河岸......

4

石溪古樟蔽日。

5

村中景色一隅。

6

新修建的护河堤。

□本报记者周玉莲 文/图

初夏,阳光潋滟,行走在安福县横龙镇石溪村的蜿蜒小道上,一路苍郁樟林蔽日,茂密修竹迎风舞动,鸟鸣啁啾,景色怡人。村庄外围,一条河静静流淌,河水清澈,河岸树木林立。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古朴民居,仿若“世外桃源”。

日前,石溪村被授予第二批“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以水生态建设为基点,打造一个水域清澈、水质良好、山清水秀的新生态农村。也正如此,历年来,安福县的取水口便设立在石溪村,这里成为“第二水厂”。近日,记者来到该村,欣赏当地美景,领略山色风光,探寻这生态自然村如何长久保持?水生态文明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传奇?

水之清留住乡愁记忆

青山绿水,需要的是一代代人的努力维系。那不仅是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也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之余,对大自然的亲近和体验,这份记忆,与生俱来,渐渐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

“小时候一到夏天,我们最喜欢在河里尽情地洗澡,与小伙伴嬉戏,那时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石溪村村支部书记张瑞清看着眼前的河流,感慨颇多。自小生活在这个村庄,记忆中已经刻上了村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论自己行走的脚步有多远,心中总有着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石溪村位于安福县城西郊5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137户村民。该村背靠虎形山,前拥泸水河。河流穿村而过,像一条横卧着的龙,“护村河”滋养了石溪一代代人,延续至今。前些年,河流疏于管理,河道环境变得有些糟糕,牛粪、垃圾、污水遍地,污染了水源。村民们这才幡然醒悟,这条“母亲河”,竟然不知不觉被污染了,这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也是祖祖辈辈沿袭的痕迹,更是未来子孙寻根问祖的故乡。于是,村民自发地保护起河流,清淤、捡拾垃圾,规范养殖等,终于重见水之清。

河堤工程护一方太平

曾经,石溪江布园自然村,一直沿袭着古老相传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村民在泸水河撑着小竹排出行。随着时代改革和发展,这种传统出行方式极为不便,且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尤其小孩到了出门求学的年龄,更让不少村民担心。为改善这种情形,该村党委决定在泸水河上修桥。村民自筹资金加上通过外界争取到各项资金达100多万元,终于在2009年,一座连接村庄内外的桥梁建成,彻底结束了过河靠竹排的历史,也为江布园融入外面精彩的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解决了出行困难,村民自是安心不少。然而,依然还有一件心头大事让大家眉头紧锁,那就是洪水灾害。每到汛期,河流涨水,遇上洪涝灾害天气,村庄就面临着一场抗洪之战,平时温顺的泸水河,突然性情大作,令人束手无策。2015年,安福县水利局通过调研、立项,决定在石溪村泸水河道,建设防洪工程,保护一方水土,免遭塌方、洪涝灾害侵袭。护河堤于次年竣工,总算让村民真正舒展了眉头。

对破坏水生态“零容忍”

水生态保护,需要精心管理。为强化水资源红线管理,横龙镇严守“三条红线”,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纳入考核体系。“在对石溪村水生态保护行动中,经常加班加点,时常奔跑在前线,进行水库水环境整治、取缔非法采砂、加强江河管理等,成为该镇相关党员干部的常态。”横龙镇水务站站长颜旭文向记者介绍,如今,河道管理实行“河长制”,责任到人,明确了管理责任主体,更有效地加强了管理。

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加强水生态保护。在泸水河横龙流域,坚决取缔非法采砂行为,并对村民的养殖进行了合理规范,禁止肥水养鱼。横龙镇加大力度,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泸水河资源,推进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严肃查处水事违法违规行为,取缔了5家采沙场,对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

除了政府的规范管理,居民的自发维护也功不可没。该镇居民成立了一个监督小组,相互监督河流环境的保护,一旦发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当即举报并做相关惩罚处理。“以前,很多村民会在河岸养鸭,对河流环境有一定影响,经过镇、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的宣传,村民的环保意识大为增强,都主动放弃了在河岸养鸭的想法。”横龙镇党委委员李娟表示。

打造旅游休闲“后花园”

凭着水的秀气、山的灵气,石溪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致富路。泸水河横穿石溪,春天,绿意盎然、百鸟齐鸣;夏天,阴凉扑面、流连忘返;秋季,静谧安详、百果飘香;冬季,树木常青、一片生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石溪村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生态搞好环境整治、突出特色建设美好家园。经过几年的努力,石溪村从一个落后的原始生态村,转变为一个人与生态和谐相融的现代新村和旅游靓村。放眼石溪,古樟环村、绿水长流、鹭鸟争鸣,鸡鸭成群,果树满园。许多城里人也开始将脚步驻足于此,欣赏美景、品尝美食,自制烧烤,俨然成了都市人观光休闲的“后花园”。

石溪村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深挖掘本地的人文、地域、生态等特色资源潜力,做足做好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文章,走“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致富路,使村级农业、旅游、种植业蓬勃发展,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走进石溪村石灰窑自然村,可以看到万亩井冈蜜柚基地,特色养殖獭兔,花卉苗木基地,成片种植陈山红心杉,还有枇杷、葡萄、柑橘、杨梅、西瓜等水果园。据悉,石溪村正在建设泸水河湿地公园、杨梅采摘基地,积极打造“农家乐”、“乡村游”,为村民增收。“我们的设想是建一条沿河景观带,建设四季果园,修一个度假村,打造一批农家乐餐馆,把石溪村建成城里人的‘后花园’,看千棵樟、尝四季果、品农家菜,戏泸水河、住农家屋。”张瑞清说。

一个村庄,因水而生存,因水而留名。石溪村有个文化长廊,还有个人工水池,水池右边新建了一个“和”文化广场。“和合”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灵魂和瑰宝,“和文化”也寄托着石溪村民的精神涵养和追求。

樟韵竹影泸水河,人生只合住石溪。拥有着厚重农耕传统文化的石溪村民,手握璀璨的泸水明珠,涤荡历史岁月的流逝,依然保持着不与人争的情怀,这份纯净,归于养育它的这片山水,并将一直延续。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