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西迁故地情系老区发展浙江大学西迁吉安泰和办校回眸
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铜像在泰和市民广场隆重落成,再次见证了浙江大学与西迁故地吉安泰和的深厚友谊,也开启了浙江大学反哺西迁故地,情系老区发展的新篇章。

□吉效友

一个月前,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铜像在泰和市民广场隆重落成,再次见证了浙江大学与西迁故地吉安泰和的深厚友谊,也开启了浙江大学反哺西迁故地,情系老区发展的新篇章。

2017年5月21日是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在此重要时间节点,浙江大学与泰和洽谈多项合作事宜,并提出在泰和设立浙江大学西迁感恩基金,以特别的方式纪念浙大在吉安泰和办学的峥嵘岁月。

逝去的并不代表遗忘,远去的愈弥足珍贵。漫漫西迁路,拳拳求是情。让我们再次回眸历史,铭记历史,加深友谊,促进合作,展望未来!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后,战火迅速波及到浙江,为免遭日军涂炭,继续学业,1937年11月11日,浙江大学被迫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举校西迁。于15日到达建德。12月24日杭州沦陷前夕,师生被迫再次经金华、玉山、樟树辗转到江西吉安,行程752公里,平均每天前进30公里,于次年1月20日前后抵达吉安。时值隆冬,凄风苦雨,沿途既遭受敌机空袭,又饱受交通堵塞、露宿荒野、饥寒交迫之苦,幸而人员、物资均无损失。

因泰和的校舍来不及准备就绪,浙大迁到吉安后,教职员住在乡村师范,眷属租用了当地一些民房,学生则先后在白鹭洲书院、净居寺、阳明书院临时办学。阳明书院为王阳明先生在吉安任知县时开坛讲授理学的地方。竺校长来到此处,从阳明理学中挖掘出“求是”精神,酝酿出后来浙大的“求是”校训。竺校长为教学方便则入住与白鹭洲仅一水之隔的木匠街(现在的书街)53号。为了不荒废学业,学校决定借当地的校舍上课。学生上课两周后期末考试,然后休息一周,即于2月18日由水路(赣江)和陆路(赣粤国道)南行40公里,迁移到泰和上田继续办学。浙大师生离去后不久,白鹭洲便遭到日机的轰炸。

浙大临时校址就在泰和澄江镇的上田村。该村古时有两座书院,即大原书院和华阳书院。后来大原书院成了浙大的校本部,而华阳书院则为农学院所在地。村中原有的趣园和遐观搂(即藏书楼),则成了图书馆和部分教室。萧百万家族子弟读书用的私塾临清书屋,则成了校长办公楼。浙大师生抵达泰和后,稍事安顿便继续教学。学生黎明即起,在朝阳之下,漫山遍野,朗诵默读。白天不够,又复三更灯火,埋头苦读。为了补足搬迁期间教学计划所受到的影响,各学院的课程和实验,都比以前有所增多。这在抗战时期国内各大学中是不多见的。当时教育部派人到全国各地巡视,认为浙大是所有西迁大学中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坚持得最好的一所。在泰和期间,由于战乱,物资匮乏,生活极其艰苦。竺校长忙于迁校事宜,无暇顾家,甚至夫人张侠魂和次子身患痢疾也无法顾及,病逝于泰和,成为锥心之痛的泰和遗恨。

广大师生并没有忘记外部世界,读书不忘抗战。由于消息闭塞,浙大便组织了情报委员会,利用自备的无线电收音机,夜间收听记录新闻,次日上午十时编好,接着刻印发行,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师生还先后多次进行救亡宣传,演出了《卢沟桥》《汉奸的末路》《中华民族子孙》等话剧,连十几里外的村民都赶来观看。学校还到泰和、吉安乃至赣州宣传演出,募集捐款。浙大教授组织慰劳队,由武汉转道前线慰劳,节约自己的膳食费作为捐款。竺可桢夫妇率先捐献了他们的结婚戒指。学生自治会发起给前方将士捐献棉背心活动,竺校长就命拨出两间房子作缝制场所,带头捐献制作费用,并常和夫人到场指导。夫人张侠魂还发起了"七七卢沟桥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并亲自撰文以志纪念。

在泰和期间,师生们除办学外,还为泰和人民做了三件好事。

筑防洪大堤。春夏之交驻地几乎年年洪水泛滥成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校即与省水利局及县政府三方商量,决定修筑防洪堤,地方出钱出劳,浙大负责技术工作。因当时财力和时局所限,大堤于1938年4月底开工,到6月底完工,历时二个月。修建了全长1.5公里的防洪堤坝。当地人民因此而免遭水害,大堤被称为“浙江大学堤”。江边原设有一码头,叫麂山码头,为方便水运,浙大在原基础上加固加宽修筑成新码头,被誉为“浙大码头”。

创设澄江学校。为使当地儿童和搬迁中的教职工子弟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浙大与地方配合在上田村萧氏祠堂创办了澄江学校。老师除聘请专职两名外,其余均由热心教学的各系高年级大学生兼任,所用图书均由学校借用,大大改善了原来农村小学师资程度低下、设备缺乏等状况,使得许多当时无法上学的农村儿童有了读书的机会,和搬迁中的浙大教职工子弟一样,享受到较好的教育。

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场。到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已迫使不少苏、浙、皖的群众流离失所,有的难民来到了江西,缺乏生活依靠,于是浙大和江西省政府商议合办垦殖场,以解决一部分难民的居住和生计问题。利用沙村附近高垄一带的荒地及乱葬岗600余亩,建起了沙村示范垦殖场。安置了140名战区难民,垦荒耕种,集体经营,既使难民的生活有了着落,也使农垦事业有所推进。

1938年7月25日九江失守,浙大在泰和已无法上课,不得不再次筹划西迁。8月10日,浙大教职工和学生300余人为竺夫人张侠魂女士举行追悼会。直到9月15日,张侠魂和竺衡母子才安葬于今泰和县澄江镇上田黄冈村委会峡垄自然村后的松毛岭上。9月17日,竺校长又带着竺梅和竺安到松山墓地与爱妻告别。9月18日,竺校长带领浙大师生依依不舍地告别办学7个月的泰和县上田村,又一次踏上西迁的征途,直奔广西宜山。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