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个小山村凭啥成为全国率先脱贫的典型?
来源: 江西日报 2017-05-19 08:32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坝上村是一个具有浓厚红色传统的山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安家之地”,这里也是两名重要人物——袁文才、李筱甫的故乡,家家户户流传......

说起井冈山,

人们往往会想起

“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革命根据地”等名词

……

殊不知

这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其实早已过时啦~

今天的井冈山

也能够冠以

“旅游热土”“全国爱国教育基地”

这些高大上的名词

今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井冈山脱贫退出,实现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曾经的贫困山区

今朝的“红色旅游热土”

背后的故事令人好奇~

闲话少叙,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

井冈山脱贫的一个典型缩影

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

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

大家好!我是坝上村,这是我的简历基本信息

姓名:坝上村

父母:井冈山市茅坪乡

子女:163户635人

土地:耕地396亩,林地7800亩

著名景点:步云山红军练兵场、二大旧址、红四军军部等革命旧址、象山庵、白云寺和项王祠等古迹寺庙

身份界定:“十三五”贫困村

坝上村是一个具有浓厚红色传统的山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安家之地”,这里也是两名重要人物——袁文才、李筱甫的故乡,家家户户流传着“聂槐妆送盐”“李筱甫送马”的革命故事。

定睛一看村史

这就是一块深处井冈山腹地“红色”小山村

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

想要脱贫致富

实属不易!

一起来看看坝上村是怎么干的!

第一招:政府“帮”

(坝上村整洁的村容村貌)

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一个600多人的小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36户92人。近年来,依托红色资源,在村里开展“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开发了井冈练兵、急行军、“反围剿”阻击战、制作红军餐、入户调查、听红军故事六大主题活动,红色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

(“红军的一天”体验活动)

(学员、游客吃“红军餐”)

据统计,来坝上村培训的学员从2012年3000人增加到2016年的4万余人,学员、游客遍布全国各地。2016年全村接待户仅从体验红军餐一项增收就达2.3万元,可谓“一堂课带富了一个村”。

第二招:个人“干”

1.吴云月:想脱贫,主要还得靠自己

回忆艰辛往事,吴云月忍不住流泪

“党和政府已经帮了我们很多,够了!现在主要靠自己!”每当干部走访,吴云月总是这样乐呵呵地说。吴云月,今年61岁,家住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早年丈夫因病去世,独自抚养一双儿女,生活一直过得很艰辛。虽然刚过花甲之年,但她的头发却早已花白,满是皱纹的脸上,浸润着岁月的风刀霜剑。

1997年,吴云月的丈夫肖贵明因病出世,留下孤苦无依的娘仨儿相依为命。每每想起早年生活的不容易,她总是止不住地抹泪:“当年分家时,家里连一床被子都没有,更别提房子了!”即便如此,可夫妻俩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也还算凑合。

而1997年,丈夫肖贵明突然患病离世,对刚逾40的她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彼时,大女儿不过17岁,小儿子还不满13岁。为了贴补家用,懂事的女儿不得不辍学,选择外出打工帮补家用。

为游客、学员准备的“红军餐”

为了支撑起这个家,吴云月每天起早贪黑,靠着种田养猪艰难度日,有时在附近村镇打点零工,一天的工资不过17元。“虽然丈夫这边的兄弟时常也能接济一二,但家里常年都处于借了还,还了再借的状态,根本没有一点积蓄。”吴云月告诉记者,如今,大女儿早已出嫁,但儿子肖石华今年已37岁,因家贫娶不起亲依然单着。

吴云月家重新翻修后的房子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吴云月一家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村里的红色教育旅游给她们带来了转机。2013年,吴云月参加了村里的“红军餐”接待,当年就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钱虽然不多,但对她家而言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尝到甜头的她,干得更有劲了。为了准备“红军餐”,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准备食材,“七菜一汤”的饭菜虽然不算多,但她却要花上一上午去准备。看着游客对她做的饭菜赞不绝口,她的心如同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那盘清炒南瓜一样,甜开了花。

脱贫后的生活甜如蜜

2016年,吴云月家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纯收入达1.5万元,加上自己偶尔也在村里工地上干点小工,每年也能赚个2000多块,加上儿子外出务工的2万元,一年的收入将近4万元。

如今,吴云月家里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家里添置了冰箱,在政府的帮扶下,门口那条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屋顶的土瓦也被崭新的琉璃瓦所代替,下雨天终于不用再为漏雨发愁了。

如今,吴云月成了村里的示范,被评为坝上村支持脱贫攻坚先进户,并评为最美坝上人。

2.不服输的山里汉子李代文

好饭不怕晚,好事不嫌慢。今年52岁的山里汉子李代文认准了这个理儿。

李代文在自家羊圈里

家住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的李代文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早年因家里子女多,还有年迈的祖父要赡养,李代文没法外出打工,只能在本地打零工,他还曾翻山越岭去卖肉,为了赚钱什么苦都吃过。可他就是不服输,始终怀揣一颗脱贫致富的心。

2013年,已经48岁的李代文在和亲戚的聊天中,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养羊。山羊繁殖力强,每隔七八个月就可产一胎,每胎常产双羔。坝上村在大山深处,将羊放养在山坡上,饲料是天然的,成本很低,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照顾。而且,本地养羊户很少,容易卖个好价钱。

说干就干,但总得有本钱才行,李代文立刻找银行申请贷款。开始时,银行并不放心贷款给这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李代文直接找到银行经理,详细介绍自己的饲养计划和对市场的分析,他硬拉着银行业务员到村里调查他的“人品和信誉”。一番努力,李代文终于拿到了2万元贷款。

建在大山深处的羊圈

靠着贷款,李代文买了18只小羊回家。原本指着这些小羊给他致富,谁知第2天,就有6只羊丢了,李代文急得连饭都吃不下,一连找了20几天,才在密林中找到了这6只羊。吃了这当头一棒,李代文开始“用心”去养羊了。

李代文着手盖起了羊棚,这次,他费心又费力。为了方便清洁,他灵光一闪,就地取材,用竹片做架空层,这样羊粪就很容易下漏到底层。为了省钱,他一个人运砖和水泥到山上,自己用锯去一根根破竹子。

放养在山间的山羊

2014年,这些山羊开始产崽,李代文有了收益。到了2015年,李代文以每只900—1000元的价格卖了十几只羊,收入1万多元。

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李代文还参与“红军餐”接待。2015年他接待了700多名游客,纯收入1万多元。这一年,李代文还清了贷款。

看起来一帆风顺,可就在2015年12月,李代文的羊突然得了病。几经辗转,托人咨询兽医专家,才把准了小羊的病症,买来药物为其治疗。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李代文每天天刚亮就出门,晚上八九点才回家。整整在山上熬了一个多月,才终于挺过了难关。

现在,李代文已经养了70只羊,还有“红军餐”和妻子打工的收入,孩子们也逐个大学毕业,家里负担也减轻了不少。多年的奋斗,李代文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个昔日一分钱难死英雄汉的贫困户,如今腰杆挺直、扬眉吐气。

第三招:移风易俗,铸就好乡风

1.垃圾换商品,村里“垃圾银行”生意还挺火

李玉华的小卖部兼“垃圾银行商品兑换站“

看似无用的垃圾也能兑换商品?今年4月,井冈山市茅坪乡坝上村在村里设立了“垃圾银行商品兑换站”,开业至今不过40余天,已兑换超过3000多塑料瓶,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坝上村实行垃圾分类

“现在村里人看到垃圾就像猫见了老鼠,保准不会错过,一准儿捡回家里囤起来。”坝上村保洁员李玉华对记者打趣到。说起“垃圾兑换站”,李玉华深有感触。坝上村共有3个保洁员,他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村里4个村组2.5公里的保洁工作,“垃圾兑换站”成立后,原先他每天要花5个小时干完的活儿,现在只需3小时。

在村里的“垃圾银行商品兑换站”,村民可将收集的垃圾按照相应积分兑换包括食盐、牙刷、肥皂、味精、洗衣粉等日用品。

前来兑换商品的朱华清老人(左一)和李玉华(右一)

采访当天,记者正好碰见一名前来兑换垃圾的朱华清老人。今年90高龄她,手里提着55个矿泉水瓶,按照积分规则兑换了两包盐。

2.精神扶贫发力,铸就好乡风

邓洪明打扫自家卫生

“扶贫先扶志。”这是茅坪乡坝上村扶贫干部嘴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井冈山市茅坪乡党委委员、组织员王晓慧是坝上村的一名驻点帮扶干部,在她看来,帮扶干部的作用在于引领、释放贫困户的脱贫愿望。

今年37岁的王晓慧虽然年纪不大,但基层工作经验十分丰富,至今已在乡镇工作了18个年头,谈起脱贫工作,有一番自己的心得。

邓洪明家墙上的定点帮扶卡

2016年,王晓慧被安排在坝上村定点帮扶,帮扶对象是61岁的邓洪明。采访当日,记者走进老邓的家中,一栋两层的楼房首先映入眼帘,厅堂正中和村里的所有人家一样,挂着一幅毛主席像,整个环境给人一股整洁、利落感。

可在一年前,王晓慧对邓洪明家的第一印象,还是“家里的锅台灰积如山,砧板上的油脂污垢黑得发亮,房间里脏衣服散乱成堆……”加上常年酗酒,邓洪明的脑子有些不清楚,唯一的儿子也在外打工,家里既穷困又潦倒。

“说心里话,我平时挺爱干净的,刚一进他家里,心里确实有些受不了。”王晓慧告诉记者。面对如斯窘境,她迅速调整心态,决定从小事、细节入手。

虽然乡镇的工作很繁忙,但王晓慧每周都会挤出一两天时间来邓洪明家看看,陪他聊政府的扶贫政策,顺手替他做点家务活儿。王晓慧告诉记者:“一开始,老邓对我的态度还是比较冷漠的,也不爱和我说话,慢慢地,他对我的态度变得亲近了许多。”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帮扶,如今邓洪明已经基本戒酒了,去年参加“红军餐”接待,纯收入1万多元,儿子在外打工也有2万多元,2016年全家收入达4万元。去年春节,家里还添置了一台5000多块的摩托车,日子开始红火起来。

为脱贫摘帽加油、点ZAN!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