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看“斗牛狮”如何重出江湖
2017-05-17 10:26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4

遂川傩戏亮相乡村乐群众。

陈大洋、刘祖刚 文/图

端午节前,遂川县五斗江乡“斗牛狮”传承人曾宪龙的手机响个不停,远隔百余公里外的吉水县曾家庄也邀请了他多次,说一定要看看重现江湖的非遗传承技艺———“斗牛狮”表演。

傩戏“斗牛狮”是五斗江乡丰禄村曾氏村的特色民间文化。三百年前,曾氏祖先三兄弟因逃避战乱从黄河流域至广东历经磨难多次移居后来到五斗江乡丰禄村下洲自然村定居,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傩戏“斗牛狮”亦随之流传到这偏远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土文化大餐。

时隔30年之久,经过近半年的排练,傩戏“斗牛狮”在今年春节期间再次闪亮登场。悠扬的乐曲、马步的舞步戏述说一部斗牛、驯牛、戏牛的美丽传说。这段传奇般的傩戏,勾起了曾宪龙的回忆。他说,“斗牛狮”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魅力,这段民俗艺术如今在舞台上重现,成为重大节日活动的一部分,常能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争相围观。

世代练武健身好传统

自古以来,丰禄村下洲组曾家就有练武传统。由于是客居于此,族长叮嘱后辈,要立好根基,就必须世代练武,强身健体,才能免受外族欺负,兴盛发达。

相传,劳作之余,大家白天在稻草堆、水潭练筋斗云,晚上都会关门教子练武,从娃娃6岁起,就教其舞弄刀棍双枪,就连家中板凳也是对练工具。老一辈的师傅,不管谁家的孩子都会教上一段。

每逢农历十五、过年过节,乡亲们就会到祠堂比划比划,比试谁家练得精。被大家看好的苗子,就作为“斗牛狮”技艺传承人来培养。但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兴盛时,家家的男人都能耍上几手。

据当地上了年纪老人回忆,老祠堂里有4块一千多斤的大石板,是先祖迁居开基时,两壮汉与刘家豪赌扛回来的。一直以来,当地就有“五斗江武术看下洲曾家庄”的说法。有了一身武艺,“斗牛狮”才不断发扬光大。曾宪洪饰演“斗牛狮”舞里的孙悟空,每天早晨都会练习翻筋斗、耍拳,今年57岁的他,倒立可以绕厅堂走三圈。

难忘“斗牛狮”情结

据遂川文广新局副局长肖云华介绍,上世纪60年代,五斗江傩戏“斗牛狮”就已经名噪一时,逢年过节时,戏班走村串户巡回演出,成为大众乐见的文化传统,从现今保存着的4块发亮奖牌,就能窥见当年的辉煌。1956年,“斗牛狮”曾参加全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汇演,一并囊括表演、艺术、角色奖,一直被该县文化馆列为非物质文化传统。

老一辈回忆,大约在1905年,前辈曾光明在传统舞狮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想到山区的牛与百姓朝夕相处,结合《西游记》中的沙和尚、孙悟空擒牛魔王的故事,创作改编成了“青牛狮舞”,后易名为“斗牛狮”,每年元宵节前后,都会以舞狮的形式逐村演出,发展成传统傩戏,后因群众文化投入少等原因而淡出江湖。

重操技艺再现江湖

2016年6月,在脱贫攻坚走访帮扶中,五斗江乡领导在丰禄村下洲组了解到,当地的传统傩戏“斗牛狮”年久失传,曾宪法等人极想恢复。在与县文化馆紧急沟通后,乡里决定先出资2万元,购买道具、完善排练场所设备,组织排练恢复。

闻讯后,吉安文化艺术学校也“跑”来联姻,希望能提供技术和人力上的支持。双方多次走访、边听边看、边问边改,还加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初步成型后,村里的戏班子到学校试演,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

说干就干,丰禄村下洲组曾家在文化礼堂开会,曾宪龙12岁时与长辈一起“打”过斗牛狮,演过“土地公”,料理后堂,负责联络,自告奋勇任队长,凭记忆口述示范;当年的“四粒火种”纷纷“出山”,68岁的曾庆义鼓起瘦弱的腮帮子,吹起唢呐,曾氏第三代传承人曾光明侄子曾宪洪扮演沙和尚,第四代传承人曾小平扮演牛魔王。在曾宪龙等人的组织下,靠泥水匠为生的中青年积极报名,角色组、器乐组、后勤总管组纷纷忙开了,找到以前的道具,每晚7点在文化礼堂改编、排练;就连远在木洞村的小学生曾县红也挤时间前来;其中年龄最小的曾宇豪,今年只有8岁,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学会了倒立走3圈、连翻5个筋斗,一身好武艺被选中饰演小猴子。近半年来,大家利用劳作之余和晚上休息时间抓紧排练,打破以往传男不传女的旧俗,男女老少共同学舞练功,并得到80余岁高龄且因病行走不便的当年改编合作者之一曾光国老艺人的精心指点。再经市歌舞团精心策划和指导,编排成40分钟的民间表演版和八分钟影视经典版,“傩中有戏、戏中有傩”,在傩戏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村民一边干活,一边唱戏,将这个古老的戏种传承下来。如今,遂川县五斗江乡傩戏表演在全市乃至周边地区堪称一绝。

走村晒舞刷爆朋友圈

今年正月,焕然一新的道具、服装置办到位。在村文化礼堂,演员们迫不及待穿上身,铆足劲要到圩镇、乡村巡回演出。元宵前的五斗江百姓舞台,一场精彩传统表演如期上演。

舞台上,铁叉、弯刀、双刀“刀光剑影”,双人木凳上下翻飞,观众一片欢呼。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八字坐蹲”表演、老传统的硬功夫,引得老前辈瞪大眼睛,不时颔首点头;后辈们则掏出手机,按下快门,第一时间发到微信朋友圈,不一会就刷爆了“朋友圈”,成为那段时间茶余饭后的文化“盛宴”。当地各村纷纷邀请,好让返乡务工创业、客人一饱眼福。五天之内,天天排满,每到一处,看客成片。就连井冈山、左安、赣州都轮番邀请。

晒舞激活一潭春水,习武健身又成为习惯。如今,曾家庄每天早晨孩子们都练习武术,成为另一道亮丽的风景。

对于“斗牛狮”在五斗江日益爆棚,遂川县文化馆馆长周翔觉得并非偶然。自古以来,商周时聚居于赣江和鄱阳湖流域的三苗(或扬越)后裔,创造了灿烂的江西青铜文化。新干县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双角神人面具,透露了赣傩滥觞的信息。记载最早的赣傩是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其中说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传傩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的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如南丰、萍乡、修水都有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宣城记》提到三国吴时,庐陵郡岁末有丐傩讨钱的习俗。

肖云华坦言,江西本就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遂川流行“斗牛舞”,古代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如今能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也验证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邹洋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