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第一书记”讲扶贫故事
为促进脱贫攻坚,帮助村集体发展经济,我市各单位选派优秀干部下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由此,“第一书记”们朝气蓬勃的身影成为村里一道道亮丽的风......

工作中的曾敬江

     

周德茂(右)与贫困户算好收支账

     

刘伟锋入户调查民情   

编者按

为促进脱贫攻坚,帮助村集体发展经济,我市各单位选派优秀干部下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由此,“第一书记”们朝气蓬勃的身影成为村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马不停蹄,加强村里党建工作,为村里制定长远经济发展规划,帮助贫困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书记”从舒适的办公室来到广阔的农村,从茫然无措到与农民打成一片,他们的青春在基层锤炼中得到升华,他们的人生在扶贫攻坚战中得到历练。为此,我们特选出三位来到井冈山、吉安县、万安县行政村的“第一书记”,来听他们讲扶贫故事。

一个电话的事儿”

■周德茂

2015年7月8日,我经局党组推荐、受市委组织部委派正式到吉安市财政局定点扶贫村———井冈山市拿山乡长路村担任第一书记。还记得当我到井冈山市委组织部报到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因为终于可以有机会到基层一线去锻炼自己,可当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典型的“三门”干部(指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的新公务员)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农村工作,吃住不惯,语言不通,更无法照顾家里5岁的女儿时,我又感到有些忐忑,好在身为党员的爱人给予了我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到了村里,当我发现很多贫困户都是老弱病残人员,家徒四壁,连最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当我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开龙头就能用到干净的自来水”,在这个村里却成了有些人的奢望时,我才明白自己来这里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让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共享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为此,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电话和个人信息制作成“第一书记便民联系服务卡”分发给村民———不管是贫困户,还是普通农户,几乎都有我的电话。走村串户发卡的时候,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大哥(大嫂),有事您就找我,就一个电话的事儿。”

未曾想到,有心栽花花自开。不久后的一个大早,就有村民打进了电话。

“周书记,您好,我是舍背个,我们小组没有自来水,您看能不能帮忙弄下?”

“哦,大嫂,好的,我马上跟局里汇报,您放心,我们村支部一定会想办法尽快帮您解决。对了,请问您是哪个啊?”

“周书记,您经常来我屋里,我屋里崽开摩的(个)。”“哦,我知道了,您是刘福才大哥家,月娥嫂,对吧?”“对对对,周书记。”

“月娥嫂,现在我把您的电话存起来,方便联系,以后有事您就找我,就一个电话的事儿。”

半年后,舍背组70多岁的贫困户月娥嫂又打来了电话,对我说:“周书记,您的电话,管用。现在家家户户水龙头一开,清水就哗哗来了,我家里也跟城里一样,买了热水器,装了水冲厕,吃饭、洗菜、洗衣服都可以用上干净水了。”记得自来水开通的那天,大家都在高兴地喊着“水来了,水来了”,而她,站在水管前,痴痴地望着流出的清水,激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快要哭出来,却还是极力压抑着自己,哽咽道:“水来了……”彼时,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我神情焦虑、紧张不安,我想:作为第一书记,虽然几乎每天都在村里做事,但我为他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多、不够好,还没有更深程度设身处地为他们想、帮他们干,彻底拔掉他们的穷根儿。

自此以后,在帮扶单位及领导的帮助下,我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竭尽全力帮助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强化村级阵地建设,新村部成立“131”工作室,实现制度上墙,工作日推行专人坐班制;二是积极申报并大力推进长塘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三是多方筹资争项,实现了全村主干道、进组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四是实施舍背组安全饮水工程,全村最后46户实现自来水入户;五是号召村党员积极作为,带头拆除自家危旧土坯房,确保危房改造率达100%;五是大力倡导文明新风,评选“五星家庭”,张贴廉政宣传漫画,创建“拿山乡长路村”等微信群,积极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党建宣传氛围,合力构建“抓党建、促发展、真扶贫”的工作格局……

2017年新年大年初十,我再次来到长路村,凑巧碰到七组李广德大哥家老人做90大寿。在那里,我遇到了贫困户陈新媛、汪美玉、李德莲……当看到他们那感激、喜悦的眼神时,当我从他们身边的一个路人变成他们家的常客时,我知道了自己的力量是缘何而来,那就是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市财政局驻井冈山市拿山乡长路村第一书记)

父亲的嘱托

■曾敬江

“下面播报一条通知,各位社员同志,接公社通知,我村南灌渠县里已批准建设,定于下月初九正式开工。”这是我刚记事时,村里广播里经常传出的父亲亲切的声音。

父亲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直在该村担任村支部书记。该村位于家乡偏僻的东南角,是一个有着三千多人口的大村落,村里以王姓为主,只有三、四户“杂”姓。父亲作为客居在村里的“杂”姓人,能在民风彪悍、宗族势力盛行的村里担任村支书,在当时十里八乡也是件稀罕事。由于父亲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努力,村里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成为全公社第一个有发电站,第一个有电影院的乡村。村里改变了以前“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贫困面貌。党和政府给了父亲很多的荣誉。父亲虽已离开村庄、离开人世多年,但该村百姓只要一说起父亲,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曾书记是我们村存公心、做实事的好书记。父亲谆谆教导我为人处世的话语,时常在耳边响起;父亲以身作则的做事风格,一直对我影响至今。2015年7月,组织上找我谈话,要我去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做一个父亲一样受百姓爱戴的“书记”。

父亲常提醒共事的村干部,“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什么事都不能盲目指挥,只有调查了解清楚,才能做出为民正确的决定。”

进村伊始,我通过多次走访贫困户、召开座谈会,摸清村里贫困户大都是因病或因残致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实际情况,结合村里山多草丰的优势,组织帮扶单位领导、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贫困户代表商定,成立黄牛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成员由现有12户贫困户组成,合作社购牛所需款项由市、县两家帮扶单位共同出资,为每户贫困户购买两头黄牛。这项产业帮扶措施,已投入近十万元,可为每户贫困户年增收近捌仟余元。全村所有贫困户,通过养牛、金银花等产业扶贫的帮扶加上其它各项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能超过3146元的国家标准贫困线。

父亲曾经告诫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建立健全了村两委干部工作责任制度、群众评议党员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党员“三会一课”等规章制度,通过微信和电话媒介,加强对在外务工流动党员的党课学习落实。制定了村党务工作计划和目标,使班子成员任务明确,责任清晰;使得全村干部、党员群众思想统一、认识一致、步调一致、群策群力,村里的工作的开展有了组织保证。

父亲曾交代接任他的支书,“村里的事情,都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作为优秀的村干部,就应该‘有利让、有难上’,只有这样才能全村上下一条心。”

接到土坯房改造任务后,我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通过实地摸底统计、入户调查,宣讲党和政府的土坯房改造政策,在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下,全村69幢危旧土坯房全部拆除,拆除面积1969平方米,现规划在建29幢村民用房。农村土坯房、危旧房改造,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民生工程、惠民工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去年七月份,市委主要领导到现场进行了视察,并对村里这项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

父亲总对身边同志说,“做事情当我们自身无法独立完成时,就需要走出去、请进来,只要为公为民,总会得到人家真心帮助。”

在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和大家一道:一是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对闲置的村小学进行了改造修缮,用作村两委办公和党员、群众活动场所;二是深入爱心企业去介绍帮扶村的困难情况,引进爱心企业为精准扶贫奉献社会力量,购买了跑步机5台、健身单车3台、乒乓球桌2张及其它一些活动设施,价值3万余元。改变了村里多年来,村两委没有正式办公场所和群众无文化活动场地现状。

父亲总认为,“只要真心诚意为民办事,老表就会真心服你、支持你。”

贫困户黄海文年前反映,帮扶承诺的网络入户工程,多次要求安装单位安装都得不到落实,大家对此事有各种说法。得知情况,我立即和安装单位负责人联系,请他们调整工单安排,优先让贫困户用上网络。贫困户陈辉先,患病到医院做手术,花费近五万元的治疗费用,夫妇俩年龄都是六、七十岁,儿子又在工业园区上班,一家人对医保费用报销流程和金额不清楚,老两口心有怨念。我们找到医保局了解陈辉先的医疗报销基数和报销金额,并打印详细清单,每一笔费用都逐一给老人家讲明白,后来又找到民政局,为老人争取了大病救助补贴。耐心细致的工作让老人时常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久违的笑容又在他们脸上绽放。

站在村口的山坡,望着绿树掩映下焕然一新的村庄,和煦的春风仿佛带来了父亲赞许的信息。(市市场质监局驻吉安县敖城镇功阁村第一书记)

我的“画村”情结

■刘伟锋

我是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年轻干部。因为“第一书记”,从2015年6月份起,我的人生与万安县高陂镇高陂村紧密相连。

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工作在城里的我,对农村工作一窍不通、两眼抹黑。到岗的第一天,群众一句“城里来的,能做啥事”,更是让我尝到了不被信任的滋味。不服输的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一些人,做成一些事,让老百姓刮目相看。

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我坚持按规定吃住在村里,按照“交朋友、摸实情、找路子、扶资金、促增收”的思路,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通过走访摸情况、座谈听意见等方式,一个月就熟悉了全村情况和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高陂村虽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画村,也是相对落后的贫困村,全村438户中有88户是贫困户;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

摸清情况后,我与村“两委”干部一起集思广益,在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为每户量身定做了脱贫计划,初步形成了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农家乐的工作思路。(市委组织部驻万安县高陂镇高陂村第一书记)

徐徐展开的画卷

“要让群众脱贫致富,田北农民画村特有的资源得充分利用起来。”我跟村干部商量道。说干就干,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和村干部一起,结合当地独特的客家建筑、客家饮食、客家民俗,开发了农民画艺术体验、民俗文化表演等一批旅游文化项目,吸引四方游客;争取了奖补政策,新(改)建民宿33栋,开办农家乐12家;创设竹编培训生产基地,引导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引进“农村e邮”和“农村淘宝”,让农民画及衍生产品、农副土特产品触“网”俏销。目前,全村有近一半的村民和五分之四的贫困户参与旅游项目经营,年人均增收3200多元。

上面拨下了一笔产业扶贫资金,在村“两委”班子会上,我大胆说到,如果钱直接打给贫困户,这只是“输血”,治标不治本;只有发展产业,让“输血”变“造血”,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村“两委”会听取了我的建议,牵头成立了果业种植合作社,把全村所有贫困户都纳入进来,以入股形式,让他们持续获得收益和分红。但事与愿违,多数贫困户不领情。为打开贫困户心结,我带着村干部逐家逐户做思想工作。“我来帮你算笔账,你入股后,前三年每年能获得600元分红,待蜜柚挂果,每年收入将超过2000元!”一户、两户、三户……在大家的努力下,所有贫困户都签了入社分红协议。

为了尽快让高陂村摘掉“空壳村”帽子,我与村干部一道,利用田北农民画村发展农业体验式旅游,开发了田北农民画村QQ农场项目,通过微信和网络等媒体多方宣传,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到乡下种地。目前,QQ农场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3万余元。

为了给村里争资金跑项目,我经常奔波于市、县、村三地,两年来共争取到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旅游发展项目13个、资金190余万元。村里的干道白改黑了,路口的交通警示灯也安装好了,通组路全部修通了,画村二期完工了,来田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村民们喜上眉梢。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工作

“刘书记,今天生意不错,收了600多元,来画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水涨船高,这都得谢谢你啊!”

眼前,这位坐在轮椅上、满脸笑容的中年人叫郭斌,是6组的村民。十年前,他因务工时不慎从高处摔落,造成全身瘫痪,原本幸福的小家一夜成为了贫困户;坐在轮椅上的十年,也是他精神颓废的十年。

郭斌此刻的笑容与当初的颓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记得我第一次到郭斌家走访时,被拒之门外,吃了“闭门羹”。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工作,我觉得有义务去帮助这个家庭。一次、两次、三次.……慢慢地,郭斌接纳了我,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提出了开旅游商品店的想法。我帮其筹集到了2万元启动资金和1台冰柜。“冯嫂土特产店”2016年在画村入口处顺利开业,郭斌从此在精神上“站起来了”。为了有人照顾郭斌,我还帮他妻子冯凤香在附件找了一份保洁员工作。

“微心愿”的搬运工

“女儿的学费该怎么办啊?”去年8月,高陂村9组贫困户郭春生收到了女儿考取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短暂的喜悦过后,郭春生整天为女儿的大学学费愁眉苦脸。我得知后,立即通过多渠道联系助学平台和爱心人士。开学前,首笔7000元学费和生活费汇入了郭春生的账户。

高陂村外出务工人口较多,留守儿童问题比较突出。我把各家各户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了解清楚后,及时向部领导报告。市委组织部干部们纷纷伸出援手,连续两年开展了“干群心连心点亮微心愿”活动,共帮助56个孩子实现“一个新书包、一个新文具盒、一件新衣服”等一批“微心愿”。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