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党旗高扬——井冈山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践纪实
2017-05-09 08:5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首席记者蒋阿平

90年前,井冈山的烽火铸就了历史的辉煌;90年后,井冈山再次书写发展的时代新答卷。

这是多少智慧和汗水的凝结——2月26日,省政府正式宣布井冈山市脱贫退出,成为全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翻开厚厚的脱贫工作簿,鲜红的党旗始终闪耀其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井冈山市牢固树立“党建+”理念,以“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为统领,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主线,扎实开展“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让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一块苦、一块干,拿出当年共产党人带领工农群众闹革命的信念和定力,在脱贫大考中受考验、当先锋、站前列,在红色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新时期决战脱贫的“红色斗争”。

一个党组织一面旗——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引领作用发挥到哪里,让“火车头”带动“脱贫火车”走

在井冈山攻坚脱贫的战场上,处处都能听到这样的故事:

“以前受穷,想脱贫却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干啥好,现在村里把我们组织起来、带着我们一起干,心里不怕不慌,干得也更有劲了!”回想脱贫路,厦坪镇厦坪村贫困户感慨不已。该镇将竹荪种植大户张光华选配为村支书后,张光华立即把全村贫困户都召集起来,以“支部+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菌类种植,仅当年就增收32万元,为贫困户开启了一列人人受益的脱贫“快车”。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最坚实的桥梁纽带,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能不能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关键就看这个“指挥部”行不行。

“指挥部”靠得住,贫困群众才敢“撸袖子”。针对贫困群众“缺路子”“不敢干”的实际,该市全面铺开“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既注重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移民安置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又精心选派科级干部到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109名科级后备干部担任村干部,从致富能手、“田秀才”“土专家”中选优配强“一线指挥部”,让靠得住的人带领群众一块“撸起袖子加油干”。

“指挥部”服好务,贫困群众才能“甩膀子”。针对贫困群众“缺服务”“需扶持”的实际,该市结合“131”治理模式,大力开展“双联系双服务”“百个支部共建”“百名支部书记引领”活动,不断充实和强化“一线指挥部”的能力,为广大贫困群众提供规划制定、资金协调、技术指导等“保姆式”服务,让更多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敢“甩膀子”。

遵循“产业为根,立志为本,不让一个老区群众掉队”“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等脱贫理念,该市立足实际,着力做好党组织建设文章,坚持做到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与贫困自我作决断的决心与力量。

如今,该市每个村支书都掌握了1门以上种养技术,并成功带动2800多户缺乏技术的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建立每户一块茶园、一片竹林、一个果园、一人务工的“四个一”发展模式,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一名党员一盏灯——脱贫项目实施到哪里,党徽光芒闪耀在哪里,让“一盏灯”照亮一群人

攻坚脱贫,“缺人才”是农村最普遍、也是贫困群众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光明村自然资源丰富,是下七乡特色山货的主产区,但由于信息不灵、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村里的经济难发展。村里人日思夜盼:“要是有能人能给趟个路子就好了。”

人才哪里来?还从群众身边来。井冈山解放思想,开拓思维,着力把优秀乡土人才中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乡土人才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深入挖掘优秀农村党员服务基层、发挥作用、创先争优的潜能,让群众身边人带动群众齐心攻坚脱贫。

看中光明村的良好生态环境,村民卢书明学技术、摸市场,牵头创办了井冈山市丰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脐橙育苗基地200亩和脐橙种植示范基地200亩,发展势头良好。为充分发挥他的辐射带动作用,乡里及时考察引导,适时发展他入党,并组织他参加“百场专题培训下基层”等活动不断充电,进一步激发他回报乡亲的热情。

如今,卢书明的合作社不仅吸收了全乡103户贫困户共同参与生产经营,还不遗余力对贫困户传授常年育苗种植技术,给贫困户开辟了一条可靠的增收脱贫路。

以党员“先走”带动贫困户“一起走”。该市从提升农村党员素质着手,对党员分期分批开展冬训、春训,让党员掌握政策和一技之长。同时,注重从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退军人中发展党员,播撒了一大批产业脱贫的“好种子”,让党徽光芒在产业“造血”中闪耀。

以党员“吃苦”换来贫困户“尝甜头”。无论是拆除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还是消灭撂荒地、扶贫产业发展,党员始终抢在前面。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中,该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纷纷放弃休息,“5+2”“白+黑”常态化,有的干部连续2个月没有休息,有的干部小孩出生、父母生病都无法前去照顾,但大家没有一个临阵退缩,人人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广大贫困群众创造了脱贫的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

“党员带头做,群众跟着做”。蓝卡户谢姬招主动到永丰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现已建立9个蔬菜大棚,手把手教起了其他贫困户;红卡户黄月龙带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成立了建东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还拓展了150多亩猕猴桃……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贫困群众参与产业从“要我富”变成“我要富”,拆除土坯房从“不愿拆”到“带头拆”,参与村庄管理从“不愿管”变成了“热心管”,他们与贫困作决断的信心与决心不断增强。

一套制度一导向——脱贫攻坚瓶颈在哪里,组织保障就落细在哪里,让“指挥棒”引领“加速度”

井冈山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如何才能有效突破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瓶颈,发挥出攻坚力量的最大效应?

事实证明,好的机制,往往能事半功倍。攻坚挑战越艰难,越要制定一套好的制度,树立一种好的导向。从实际情况出发,该市“对症下药”,落实落细组织保障,树立在脱贫攻坚战场建功立业的良好导向。

将党建责任与脱贫目标相融合,让“干与不干不一样”。该市在年初与18个乡镇党委书记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靠实了党建扶贫工作责任,并建立“321”精准对接帮扶机制,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与扶贫开发有机融合,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党建考核与落实脱贫项目相融合,让“干好与干坏不一样”。该市建立一季一调度、半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制度,把扶贫工作考核权重提高到60%,对扶贫工作落实不力的实行通报、约谈和问责,对扶贫成效明显的落实激励帮扶措施,并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发现干部的重要平台,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与热情。

党建统筹与筹措脱贫资金相融合,让“乏力与给力不一样”。对内,建立党建统筹协调机制,积极调动驻山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参与定点帮扶工作,该市3000余名党员干部组建了25个扶贫团和126个驻村扶贫工作队,与贫困户无缝对接,形成市、乡、村、户四级联动的脱贫攻坚大格局。对外,整合“三联”单位、省级定点帮扶部门及华润集团等社会力量,不断扩大帮扶成果。

“三联”活动解决帮扶资金6000余万元;2016年投入基层党建经费增加至1338万元,整合资金4.57亿元用于脱贫攻坚……脉脉“输血”,有效激活了该市攻坚脱贫的无穷动力。

党旗高扬,该市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力量,一个洪亮的声音,正指引着这力量不断前行,“率先脱贫‘摘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井冈山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邹洋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