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青山绿水——峡江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笔
今年年初,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2016中国十佳宜居县”排行榜,峡江以第七名的成绩入选。

4

国家园林县城---峡江县城一景。李小明摄

5

巴邱洲上新农村。边经仁摄

6

茶农在寒梅岭白茶基地采茶。曾双全摄

7

村民回收农田残膜。曾双全摄

曾双全、廖勇

今年年初,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2016中国十佳宜居县”排行榜,峡江以第七名的成绩入选。然而,好消息并没在这个小县城引起太大的轰动———65.5%的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II类标准的赣江水质,国家Ⅰ级标准的空气质量,100%达标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峡江百姓在荣誉面前显得淡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峡江县积极实施生态化战略,积极守护绿水青山,亮丽的风景、良好的生态,让这个赣中小县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源头治理 留住一江清水

“以前村庄前后、田埂道路、小沟小溪到处‘彩旗’飘飘,秋冬季节骑摩托车回家,总有农膜缠到车轮里。”4月19日,砚溪镇黄金江烟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德颂正在清理腾空仓库,为今年农田残膜回收作准备,“去年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工作后,田间地头干净多了。”

地膜覆盖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可起到保水、保肥、保墒作用,有效地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成为确保农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但因为塑料地膜不易受微生物侵蚀,无法降解,由残留在农田的地膜产生的“白色污染”日益成为危害农业和农村环境的“罪魁祸首”。

烟叶种植是峡江县传统农业产业,种植面积年均在3万亩左右。据了解,每亩烟叶地膜使用量在4.5~5公斤。以去年为例,该县烟叶种植面积3.8万亩,如果不进行处理,将有19万公斤地膜残留在田地里,最终流到河流中。

“这只是一年的,地膜的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长年累积,对土壤、河流环境造成的污染难以想象!”该县烟草公司工作人员凡中良说。

为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去年以来,该县全面推行“河长制”。为从源头治理这些白色垃圾,该县创新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工作:以6元/公斤的价格补贴农民,回收后的残膜统一供给塑料制品厂再利用,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治理了“白色污染”。凡中良告诉笔者,烟农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很高,去年全县回收农田残膜18万余公斤,烟田残膜回收率达94.8%。

河流水环境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不行,必须上下游、左右岸统筹治理。“农田残膜回收”只是该县推进河长制治理水环境的一个缩影。该县坚持水域陆地同步推进,联合水利、环保、国土、城建、烟草、海事等多个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打好治水“组合拳”。一年来,该县强力推进生猪养殖和水库水质污染治理,累计关停禁养区猪场525个、拆除栏舍9.4万平方米,解除水库承包、退出养殖合同20座;大力开展“清河行动”专项治理,全面清理赣江峡江段沿岸居民乱扔垃圾、种植蔬菜等侵占河湖水域岸线行为;集中整治越界超量采砂行为,制止越界采砂行为15起,查处各类非法电鱼炸鱼毒鱼、无证捕捞案件10余起,在赣江峡江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鱼苗1800万尾。据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河长制实施以来,赣江峡江段水质总体保持II类水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小二型以上水库水质明显好转。

植绿护绿 建设生态银行

1.7万亩杨梅,1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中药材,2.6万亩楠木,还有板栗、高产油茶、白茶……春末夏初,走马峡江城乡,一个个林业产业基地枝繁叶茂,连珠成串,既绿化了城乡环境,又鼓了百姓腰包。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生态立县的总体要求,依据本县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做到生态和产业两不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走上以生态促产业,以产业保生态,实现“不砍树,能致富”的良性发展道路。该县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省绿化先进县”“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县”“全市‘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先进县”等诸多荣誉,生态之花在峡江处处绽放。

种好树,厚植生态基础。该县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区、乡村绿化,积极开展“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及“森林十创”活动,高标准打造了赣粤高速峡江段、105国道峡江段、赣粤高速互通口连接线、县城城区街道、工业园区等一批精品景观绿化工程。对城区主要干道、单位庭院、工业园区等进行全面绿化和提升,其中城区栽植10cm以上乔木9.5万株,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绿地率达40.9%,公共绿地面积达22.9公顷、人均10.9平方米。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庐陵风格改造,对乡镇、村所在地的进出入口、主干道、庭院等地段进行绿化,绿化面积达到1333公顷。“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造林资金4.5亿元,完成人工造林7387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项目造林2247公顷,长防林项目造林133公顷,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600公顷,其他社会造林4407公顷。

壮产业,促进兴林富民。该县结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水淹区古树名木抢救性移植保护工作,引入江西青苹园艺、吉安福宇园林等花卉苗木公司,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以樟树、桂花、杜英为主的乡土绿化树种。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花卉苗木面积733公顷,注册登记苗木种植企业11家,带动农户80余户参与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年产值达到110万元。同时,该县引入江西玉峡制药、普正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结合林下经济重点发展县项目建设,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黄(水)栀子、南板蓝根、枳壳、杜仲、金银花等中药材。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中药材1.5万亩,其中黄栀子9200亩,枳壳3500亩,杜仲1100亩,其它药材1000亩,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达到2200万元。

强保护,维护生态安全。造林护绿,三分建七分管。峡江县通过划定国家级、省市级公益林,确定重点保护区域,开展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在全省率先实行重要通道沿线封山育林和国有林禁伐制度。2016年,该县结合昌吉赣、蒙华铁路工程等,办理抢救性移植古树名木303株,蓄积量242.87立方米。开展全县有害生物预防和防治工作,全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0.51‰,防治作业面积1.02万亩,其中预防面积5880亩,防治面积4327亩,无公害防治率为100%。全年投入防火宣传经费8万元,出动宣传车50余车次,电视播放防火宣传标语2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近万条,在山区学校开展森林防火宣传72次,面向社会新招森林消防专业队员10名,各项防火措施到位及时。近五年来,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820起,破获刑事案件231起。

城乡共建 守护碧水蓝天

“村里比以前干净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好了!”峡江县戈坪乡白沙村在外务工人员今年春节回家过年都有同感。变化的原因,是该村新设立的“垃圾兑换银行”。

80个塑料袋换一瓶洗洁净、30节废电池换一盒牙膏、20个矿泉水瓶换一块肥皂、60个烟头可换一本作业本……“银行”开业以来,引发全体村民的关注,大家纷纷将自家平时随手乱扔的废旧物品收集起来,前来兑换日用品。“如今看到垃圾,大家都抢着捡。村里变得干净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黄新根说。

“垃圾围村”是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去年以来,峡江县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在全县开展“三清理三整治”活动,向垃圾“宣战”。该县投入2500余万元,建设县级垃圾渗滤处理场、垃圾压缩站,统一配置农村垃圾转运车18辆、垃圾收集桶6057个,以“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实行垃圾统一转运处理。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该县在金坪民族乡新民村率先试点推行“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模式,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态疗法”,并在全县逐步总结推广,目前已有8个乡镇圩镇和5个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成投用。同时,该县大力推进河道清障行动,严厉打击涉水环境违法行为。去年,全县共清理河道11条、垃圾21万吨,清淤疏浚73.4万立方米,拆除沿河违建面积4.5万平方米。

该县推行环保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生态环境损害“一票否决”与责任追究制度。各乡镇、各单位新引进的企业项目在办理相关手续前必须经环保部门预先评审,对其选址、原材料、工艺、产品等进行全方位评估,经环保部门同意后才能落地投产。该县先后否决20多个污染项目进县,园区项目环评率达100%;深入开展企业污染整治行动,取缔非法企业8家。

如今的峡江,“生态城镇”“生态农村”“生态工业”已不再是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一起,正在为生态峡江谱就新的美丽乐章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