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干事创业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17-04-20 13:4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文/向贤彪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绣花”二字,意味深长。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记载了许多用“绣花”功夫创造的奇迹。《核舟记》一文中,作者魏学洢生动描述了明代一名叫王叔远的能工巧匠,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桃上雕刻出一只完整的小船。船上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有五个人,且姿态和神态各异,有的拿着书卷,有的拿着念珠,还有对联、题名并篆文共计三十四个字……能够创作出这么精美的工艺品,不下一番“绣花”功夫是断然不成的。由此,我们对“绣花”功夫顿生这样的感悟:一曰精细,细如发丝、一丝不苟;二曰精准,百步穿杨、毫厘不差;三曰精心,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论是鲁班雕木成凰,还是庖丁解牛神技,都凝炼着精细、精准、精心的精神,因而创造出许多奇迹。

“绣花”功夫是一种态度,蕴含着对事物的深爱。无论是手工技能还是干事创业,都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而这种超常努力不是在压力和监督下被动产生的,而是主动从内心迸发出来的热情。深爱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就会产生强劲的动力,即使夜以继日也不觉疲倦,即使困难重重也矢志不渝。热爱来自与生俱来的兴趣和爱好,更来自事业心和责任心的驱动。带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就能勇挑千钧担,做精“绣花”活,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绣花”功夫是一种能力,蕴含着滴水穿石的积累。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介绍了独特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匠人须知三十条,包括礼仪、尊敬、关怀、谦虚、技能、与人相处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情,与成为一个一流匠人有什么关系呢?书中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每天的点滴学习和练习中,不仅磨砺学生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作于细,能成事。我们只有远离浮躁、专一专注,打牢基础、注重积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提高素质、打造精品、锻造品格。

“绣花”功夫是一种创新,蕴含着熟能生巧的飞跃。有一个成语叫“独具匠心”,“匠心”表达的是“巧妙的构思”,多指有创造性和对技艺的不懈追求。纵观古今中外,凡真正够得上“匠”之水准的,莫不是靠不断追求和创新取胜的。现实中,“绣花”功夫创造的无数奇迹,既有对传统的继承,更有突破自我的创新。只有更多地从“将就”转变到“讲究”上来,专心专用,倾力倾情,方能“绣”出多姿多彩的“花”,做出举世称奇的“彩”。

细节决定成败,点滴铸就辉煌。脱贫攻坚的全过程都要精准,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方能找准“穷根”,精准施策,确保党的脱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做其他任何工作,也必须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细刻,防止花拳绣腿、粗枝大叶,方能平中见奇、好中创优,达到干事创业的高境界。

来源:《井冈山报》2017-04-20 第03版:理论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