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茶韵
伫立于蜀口洲南端赣蜀两江交汇潮头,俯瞰两江汇合卷起的朵朵浪花,回望身后片片茶林,宛如一江沸水冲泡着一壶“蜀口春绿”,冲泡出蜀口茶名声远扬的芝兰之气,冲......

□欧阳庆华

凌空俯瞰,泰和蜀口洲就像一个煮泡中的绿色茶壶。

伫立于蜀口洲南端赣蜀两江交汇潮头,俯瞰两江汇合卷起的朵朵浪花,回望身后片片茶林,宛如一江沸水冲泡着一壶“蜀口春绿”,冲泡出蜀口茶名声远扬的芝兰之气,冲泡出蜀口人“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的生活情趣,也冲泡出蜀口茶的前世今生。

恍若间,眼前幻化成一幅幅“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的茶韵意境来。

谈起蜀口洲,自然要提到蜀口茶,跨过蜀江桥,也必然会想到去喝一口蜀口绿茶。这成了人们恒定不变的共同话题和习惯。

蜀口茶历史悠久,颇具渊源。据史料记载,蜀口茶始于唐朝,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相传蜀口洲高坪村郭福可和郭成可兄弟俩从邻县龙泉县(今遂川县)亲戚家引种茶叶后,左邻右舍纷纷前来索种,播撒在自家院中和菜园里。随后几年,高坪村家家户户种起了茶叶。这就是最初的“高坪茶”,也是蜀口茶的起源。

如今,蜀口这棵老茶树,绽放出新枝嫩芽。2007年11月,蜀口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商标,以生产有机茶为发展方向,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标准化生产,形成“产、加、销”一体化,集约化服务格局。逐渐淘汰了过去陈旧落后的制作工艺,上规模,上档次,注重提高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经杀青、揉捻、杀二青、复揉、初干、摊凉、再干七道工艺后,其品质特性独具一格:外形条索紧细均匀,呈白色茸毛而有光泽,略带弯钩,汤色透明清澈,略呈浅绿。饮后茶味浓郁,泌入肺腑,回味绵长。

芳菲三月,莺飞草长。蜀口洲的春天郁郁葱葱,如诗如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坵坵碧绿的茶林。茶园有大有小,茶树亦高亦低,或排列于蜀水赣江水岸,或布局在曲径乡道边缘,或掩映于草木之间,或植种在房前屋后。芽角尖尖,含风带露,片片碧浪在春风细雨中摇曳荡漾。徜徉其间,脑海自然跳出南宋庐陵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春风化恼诗人鼻,非叶非草自是香”。茶树的翠绿与古樟的葱郁,交相辉映,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的绿色氧吧。

清明时节,是蜀口乡人一年一度最忙碌的春茶采摘季节。家家全部出动,携老带幼,妯娌成双,姐妹结对,姑嫂同伴,母女偕行。个个挎篮提袋,弯腰躬背,双手在茶枝上飞舞跳动,交替采摘,十指非常灵巧地在茶树间来回穿引。蜀口乡人合着春天的节拍,穿梭于茶林间,寻觅知音,收获春天的喜悦。

每当逢圩赶集,各路乡亲便聚集在各茶馆,围坐在大方桌旁,泡上一杯蜀口洲的大碗绿茶,掬一捧香豆或花生,海阔天空,家长里短,无所不谈。如今集镇的茶馆,简直就是“三农沙龙”。大家聚在一起,清茶一杯,谈农业,谈农技,谈农机,谈种养。外地客商来到这里,也融入了当地的饮茶习俗,指定要喝蜀口茶。一杯香茗,炒货一碟,与当地老表谈生意,聊行情,扯价格,下定单。

外来游客来到蜀口洲,游古村,观古祠,看风景,体验民俗,与当地乡民一道,亲身融入并体验采茶制茶乐趣,临别时,不忘带走几包新出炉的蜀口新绿。

蜀口洲人四季饮茶,嗜茶成癖。每逢劳作回家,首先冲泡一杯滚烫的茶水,躺在睡椅上,摇着芭蕉扇,一边细细啜饮,一边哼着曲子,茶水见底,这边主人已是鼾声如雷,逍遥梦乡。一觉醒来,神清气爽,倦意顿消。冬季或是伤风感冒,热茶一杯,全身透出热气,顷刻寒气全无,人也精神了许多。

作为蜀口洲人,总想以“茶”为题,抒发情怀,感悟人生……常常手捧香茗,遐思无限,浮想联翩。蜀口洲民风朴实,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乡人崇文重教,耕读文化代代传承。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