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瑶背村“翻身”记
“黄洋界上炮声隆”,当年在井冈山保卫战中发挥过重要保障作用的“朱毛挑粮小道”,就从井冈山市大陇镇瑶背村穿村而过。

□人民日报记者费伟伟、吴齐强、魏本貌

“黄洋界上炮声隆”,当年在井冈山保卫战中发挥过重要保障作用的“朱毛挑粮小道”,就从井冈山市大陇镇瑶背村穿村而过。

瑶背地处井冈山腹地,乌龟洲、桃寮、天坪等村小组散落山林,地远村僻,山多地少,地也多是些冷浆田,半泡在冰冷的山水里,亩产很低。前些年这里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边是不少地抛荒没人种,另一边则是贫困群众找不到致富路。

脱贫路该怎么走?群众也曾按上面部署种地,但经不住市场行情老是变。“一定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确保可持续。选什么?不能我们拍脑瓜,要走群众路线。”入驻瑶背村的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们痛定思痛。

翻过高高的山头,山那边是湖南炎陵县。同样的山水,同样的环境,炎陵县却是湖南著名的黄桃基地。村干部得知这一信息后,专程到炎陵进行多次考察,又请炎陵的技术专家来瑶背考察,干部群众这回意见一致了,并在一个字上达成共识:“引”———引人才、引技术、引资金。有湖南“黄桃王子”之称的炎陵县黄桃协会会长邝卫华,就这样“引”到了瑶背。

“炎陵有5万亩黄桃基地,我种植销售黄桃近20年,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都很成熟。”邝卫华相当自信。

在瑶背深入考察后,邝卫华更是信心倍增,“黄桃对产地品质要求很高,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都要优良,瑶背村山深林大没污染,自然条件非常好。”邝卫华流转瑶背村集中连片的400多亩土地种植黄桃,投入达300多万元,仍意犹未尽,又在和瑶背紧邻的村流转荒坡荒地,注册成立挑粮小道生态农业公司。

“我们公司种植黄桃面积现在已超过1000亩。”挑梁小道公司负责人邱文文介绍,“去年采用矮化密植技术种植的黄桃树苗,2018年就能挂果销售。”

而瑶背村11户贫困户,去年就已享受到了“挂果”的喜悦。镇村干部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将井冈山市扶持贫困户的每户3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到邝卫华的公司里,还组织贫困户将自家一亩地交公司托管,这样每年除了分红,托管给果园的地还可得到返还50%的纯利。“这样一来,就把招商引资、整合闲置土地和扶贫脱困都结合起来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可持续,企业和脱贫攻坚双赢。”大陇镇党委书记刘济光说。

不只是脱贫“可持续”,致富也“可持续”。邱文文笑着说:“前三年黄桃属于完全投入,分红比例是10%,第四年黄桃进入盛果期后分红比例会提高,一亩果园50%的纯利润至少有5000元,黄桃盛果期至少10年。”

在瑶背村委会上车,沿着山路爬坡转弯,4公里多路海拔就升到700多米,路尽头便是偏远的桃寮村小组。

最远最高,曾经也最穷,如今却站到了瑶背村脱贫致富的前列。桃寮没种黄桃,选择的是另具特色的猕猴桃。猕猴桃基地坐落在山冲里,村民石聪华正在地里忙活。他肩背竹筐,手握剪刀,选准嫁接位置剪去多余枝干,用锋利的嫁接刀削开树皮,再将本地野生猕猴桃枝紧实对接后用塑料绳扎紧。“山上野生猕猴桃品种好,高产稳产,还抗病虫害。”石聪华介绍,他正抓紧立春至雨水最佳时机,赶在树苗苏醒萌发前,完成嫁接换种。

桃寮种植猕猴桃谋划于2014年,村民开始还在犹豫,党员就带头种了10多亩,2015年又扩大了面积。去年猕猴桃开始挂果,野生嫁接猕猴桃果肉细嫩、口感香甜,优良的品质一下子就赢得了市场口碑,供不应求。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积极要求加入。干部们便顺势把群众组织起来,成立了猕猴桃合作社,果园面积扩大到120多亩。

扶贫工作队和镇村两级干部还协调附近的瓷厂,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人进厂务工。“一个务工平台,一本股权证,一片毛竹林,一亩黄桃(猕猴桃)园”,“四个一”让瑶背村11户贫困家庭全部摘掉了贫困帽,人均收入达6600元。全村干部群众求发展、奔小康信心大振。

村里流传着一个李建人家“飞走的儿媳又飞回”的故事,很让人回味。

李建人的儿子李阳辉在深圳务工多年,去年准备结婚。年中,准丈母娘执意跟着两人要来瑶背村看看,中午进的村,天没黑,就黑着脸拽着女儿走了。男孩不错,可男孩家实在是……瑶背穷了多年,房破路烂,街上污水横流,鸡牛乱跑。

也是去年年中,受脱贫致富前景鼓舞,提振起精气神的瑶背人改变村容村貌的愿望与日俱增。“决不能让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井冈山市近年来一直通过“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扶贫资金给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推动农村房屋改造,大陇镇发动群众,趁势调动大家积极性,8月27日开始,在瑶背、大陇、乔岭三个连片村推进乡村示范改造建设。短短一个月,瑶背村新建房屋12栋,维修土坯房66栋,拆除杂房48间,拆掉各家各户的牛栏后集中新建牛栏7间,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拆杂屋、牛栏腾出了空间,瑶背村将泥巴路、断头路打通修成水泥路,家家门口砌水沟水渠,建化粪池,路上装太阳能灯,鸡、牛也都统一住进村后面的“新居”,还新建了休闲广场、凉亭,当年“朱毛挑粮小道”的休息处,辟成了一个小公园。

最出彩的是66栋土坯房,维修加固后焕然一新。屋顶更换青色琉璃瓦,墙体刷白加固,门窗涂红漆,外墙勾红线,墙裙抹成青色,四周通排水沟,一个风情浓郁的客家村落蔚然成形。“镇里制作了一个介绍‘瑶、大、乔’新村貌的微视频,手机发给在外打工的乡亲。李阳辉一看到就高兴地发给了他的‘准丈母娘’。”村支书陈甲辉笑着说。

李阳辉的婚礼去年10月举办,婚礼的执事表,依旧还贴在他家维修加固后宛如新房的外墙上。

瓜子、花生、番薯饼,一碟一碟端上桌,李建人满脸笑容,“如果这村容没改造,这房子没改造,这儿媳妇怕是娶不进门哟。”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