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垇的呼唤
我一步一回头,这位《诗经》里的女子,瞬间高大起来,明亮起来。我们这些匆匆过客,是否可以为你鼓与呼?

我一步一回头,这位《诗经》里的女子,瞬间高大起来,明亮起来。我们这些匆匆过客,是否可以为你鼓与呼?

大垇,我们来了。

我不敢说我们是跋山涉水而来,因为沿着一条蜿蜒起伏、陡峭曲折的山路,走在前面的几辆越野车,像几只瓢虫缓慢地爬行。我乘坐在摇摇晃晃的中巴车上,一路颠簸得有点晕眩。中巴车来到一个陡坡前停下,我们好像得到了解脱似的下车行走。这一走就走了几十分钟,走得大汗淋漓,口喘粗气。队伍中有人走在我前头,他们的脚步轻盈而坚定。仰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心里在嘀咕自己平时缺乏锻炼。越往上走,我的两条腿越不听使唤,总想跪下去。好在内心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促使我不放弃,勇往直前。

一路走走停停,路两边连绵起伏的高山越看越陡峭。一座又一座山峰如绿色的大云朵向我压下来,我感觉到自己就是一棵即将倒伏的小草。再看山谷里生长的那些毛竹,青翠浓密,一株株蓬勃向上,生机盎然。肥沃的土壤、独特的气候以及适宜的环境,使这里的毛竹长得笔直而修长。还有那些树,高大挺拔,或在竹林中鹤立鸡群,犹如一把绿色的大伞,撑起一片绿荫;或在整片的树林里,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生长姿态,看起来探头探脑,但却是你追我赶似的朝着同一个目标———向上,向上!

水是大山的血脉。一条清澈的小溪,顺着山势而下,在谷底欢快地流淌。它滋润了沿途的泥土,养育了两旁的绿树和翠竹,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山民。

正当我寸步难移,就想匍匐下去的时候,中巴车像救星一样来到我身边。对我而言,什么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此时的中巴车就是。然而,在车上还没坐上2分钟,一道更陡的山坡就横亘在眼前。我的心几乎凉到了极点。好在有人告诉我,爬过这个坡就到了。拖着两条灌了铅似的腿,我一步一步往上挪。快到坡顶时,看见了不远处的又一重高山,山腰间隐隐约约萦绕着久违的炊烟,我心里一激动,就大声地呼喊:大垇,我来了!大垇,我们来了!

我们来了……我们来了……好像有无数个我在我身后的山头或山谷里,一个接一个地喊。我赶紧回头看,连绵的群山皆静卧在我的足下。此时,唯有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看见了,终于看见了大垇村。我迅速掏出相机,拍下她美丽的倩影。这是一位《诗经》里的女子,没有矫揉造作的扭捏,没有胭脂水粉的装点,清纯雅致,娴静柔美,蕴涵着纯朴的古典情怀。她太美了,美得我无法用贴切的语言来形容。她的美是分了层次的:山腰到山顶是她的头部,茂密的青松翠竹是她头上的秀发,一株高大的红枫是她插在秀发间的花簪;山腰间铺排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村庄是她的胸部,一栋栋灰黄相间的房子是她身上的衣袂;山腰之下至谷底是她的腿部,层层梯田是她的裙裾。这只是从镜框里看到的景象,就像隔岸观花,让我不禁遐想万千。

大垇,诗经里的女子。大垇,养在深闺中的伊人。采天地之精华,聚山川之灵气,成就了一个原始的农耕村落。我就要走近你了,我就要揭开你神秘的面纱。我原以为你一定十分妖娆,其实你很朴拙,像我多次看过的影视剧中的苗寨,吊脚楼镶嵌在土墙上,一如古代的绣楼。

一步步拾级而上,我们进入了村庄的内部。台阶巷虽然有点小,但却铺着光整的青石板,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很幸运,刚一进村,就看到有人正与一位坐着的老奶奶面对面在交谈,老奶奶用手比划着,说她已活了87个年头。是呀,岁月的风尘,早已磨蚀了老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但在大家的一片啧啧称赞声中,老人还是露出了饱经沧桑的笑脸。老人是村庄里一部活着的历史,她安详地坐在那里,就是一帧最美的艺术作品。假如她身边的那两只狗,不是一个劲地狂吠,而是温顺地趴在她脚边,那就尽善尽美了。

偶尔的一个转弯,我们就踅进了一条更窄的小巷。窄到我们只能侧着身子而过。领头人上次来过这里,可谓是轻车熟路,他带着我们径直去观看古老的历史痕迹。七弯八拐,我们在一栋泥坯房前的巷道上,看到了两块青石板上雕刻的一副楹联:脱尽凡尘同归××,修成妙果永表××。上下联末尾的字,因为被两根青石栏杆遮住了,无法辨认。以我有限的见识,我估摸着可能是清晚期的碑联。在另一栋房子的墙角边,我们又看到了一块重达几百斤的青石磨盘。有人指着磨盘问:“这是什么年代的?”有人说:“顶多是清朝的。”我看见旁边还有一块红石,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块红石应该是清中期的吧?”后来我们参观了徐氏宗祠,门楣是青石的,两边各雕刻了一个花瓶,寓意着岁岁平安,可惜中间的雕刻被一张褪色的红纸遮住了,留下一个未解的迷。

我们继续在小巷里穿行,或走进人家参观,或与村民交谈。一个个温暖的火势旺盛的火塘,一串串挂在火塘上的金黄的腊肉,一盘盘晒在屋瓦上的团箕里的薯片,让我窥见了大垇的村风民俗。倘若我们能在这里住上两天,肯定还会了解到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我真的很喜欢这里,我喜欢这里一切的色彩,曲线,形象,韵律,与气氛;我更喜欢这儿“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自然情景。

在村后的树林旁,我们看见一条灰白的大块石阶梯山路,一直往上延伸,令我们的想象更加高远。有人说:“打把红旗,再来一队红军,多好的影视剧拍摄现场。”我们还参观了树林边的一间小木屋,看到一架像榨酒的木制工具,不知是何物什?带路人有见识,他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造纸的作坊。我们不得不惊叹,小小的大垇村,居然有这么多文化遗存。

从小木屋里出来,我们在小溪旁遇到一个正在洗菜的村民。我们询问他村庄里现在还居住了多少村民,他告诉我们只有11个人,而且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都搬到山外去了。我突然有些伤感,大垇有些老气横秋了,她是否在强烈呼唤着注入新鲜血液?

哦,如诗如画,如歌如曲的大垇!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我们这些匆匆过客,是否可以为你鼓与呼?

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垇,我一步一回头,这位《诗经》里的女子,一瞬间高大起来,明亮起来。我似乎听到了她来自心底的大声呼唤!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