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大陇镇瑶背村的脱贫路径
对于贫困,别人都是避而远之,然而今年的井冈山市大陇镇瑶背村李建仁家却迎娶了来自城里的儿媳。一段起初女方父母不同意的婚姻,随着窑背村的蝶变,终于圆了。

8

9

帮扶单位干部与民谈心

10

整治的村庄主干道

11

水泥入户道全覆盖  

龙琪风(文/图)

对于贫困,别人都是避而远之,然而今年的井冈山市大陇镇瑶背村李建仁家却迎娶了来自城里的儿媳。一段起初女方父母不同意的婚姻,随着窑背村的蝶变,终于圆了。

偏安井冈山挑粮小道大陇镇一隅的瑶背村,一直以来就是该市边穷远的小山村。全村房屋残破,人畜混居、混饮,冷水田、石头田占80%,一年的产出还不够村民的口粮;因为交通基础差,产业未能开发,唯一山后的那片竹木林,苦于坡高路远,耗费过多人力,得不偿失,导致十几里的竹林压死在皑皑大雪中。车子进不来,产业出不去,村民们只能眼巴巴地忍受“人在家里穷,树在山上烂”的苦日子。

改变从土坯房开始

2016年井冈山要歼灭所有危旧土坯房,该镇吹响了“苦干30天,脱贫勇争先”的号角。在2015底,全村还有200余栋土坯房,它们像伤疤一样狠狠地贴在脱贫的清单上,这让村支部书记陈贾辉肩负千斤担。

2016年年初,村里来了一群“新村民”———吉安市派来的“第一书记”和市、县、乡三级派来的扶贫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组。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早日告别土坯房,工作组决定带领村部采取“堵”“疏”结合办法,禁止违建多建,疏导无人居住的旁房,党员率先、邻里动员,从路口到村内一条线拆下来。

可是,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要白白地把自家的地给让出来,村民们起初谁也不舍得拆。

“旁房拆了杂物没处放,牛也没处关。”村民李建仁是陈贾辉多年的好友,妻子听闻要拆了自家的牛栏厕所心里着急了。

“书记又不会住咱家,只是一心为村里。”为了支持全村的工作,李建仁说服儿子,合力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

为了弥补拆除的损失,工作组在村里建成集体牛栏,分配给李家,还专门提供材料为其建成水冲厕。不但“捡”来了一间牛栏,还改善了自家居住条件,老李的妻子觉得很满意,并且主动劝说兄弟家也来参与拆建。

一家建房,全村帮忙。目睹老李家的人性拆建过程,村民们个个热情高涨。于是在一栋栋土坯房里,村里有劳动力的投劳,没劳动力的党员干部代劳,邻里互帮互助,换瓦,粉墙,刷漆,个个忙得有条不紊。

短短的一个月,瑶背村干群合力,通过“农户出一点,帮扶单位筹一点,上级财政争取一点”,新建正房12栋,拆除无人居住正房8栋,维修正房66栋,拆除杂房48间,维修旁房36间,新建集体牛栏7间,一排排翘角屋檐坡屋顶的客家新房悄然崛起。

家家有了新房,但老李家门口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部大桥早就发现断裂,已成危桥,因没有资金,一直未维修,每当走在上面村民们都战战兢兢。

要致富先修路

针对村里薄弱又致命的基础设施问题,工作组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着力解决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医疗等“最后一公里”问题。

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为村里争取危桥改造项目,将现村部大桥改造列入项目库。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把村里的泥巴路、石头路修成水泥路,条条通向各家各户,通向产业基地,直达竹林山脚下;修建休闲亭,铺设地砖,砖切水沟水渠,新建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安装下水道处理污水,建成化粪池,完善村委会硬件设施,大力推行“131”村级治理模式……

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让瑶背村一改昔日的脏乱差,转身为净齐优。

“虽然拆了自家的牛栏厕所,但是看到瑶背村的大变化,我要点赞!”当看到全村面貌的图片微信,老李的儿子李阳辉真诚地表达出了他内心的欣喜。

筑巢引来金凤凰

2016年,该村紧扣全市茶竹果“231”富民工程,流转撂荒地420亩,受到了湖南的挑粮小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青睐。

“这里的土壤气候适宜,这里的人们热情淳朴,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政策好!”提到为什么选择这个小山村,公司营销总监邱文文乐不可支地说。

自公司落户以来,成立黄桃种植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吸纳周边的贫困户或以资金、或以土地、或以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与。为了让贫困户的袋子鼓起来,除了该市的扶贫资金外,工作组再次筹措资金,为村里的11户红蓝卡户出资5000元和3000元入股,并确定第一年不低于本金的10%、第二年不低于15%分红的收益标准。每户还可认领托管1亩以上果园,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指导种植、剪枝、施肥、疏果全过程,挂果后将纯利润的50%全部返还,实现贫困户坐拥租金、股金、佣金和种植收益四重收入。

“一人脱贫不叫脱贫,全村富裕才叫富裕。”有了产业这把金钥匙,陈贾辉说话底气十足。为了带动全村人发展产业,他反复找村主任、两委理事会,顺利流转来土地,带头种植猕猴桃80亩,带动全村10多人增收,这让村里最穷的宁竹英等人跃跃欲试。于是村里的黄桃户、竹荪户、养殖户不断涌现,以往的荒山坡,竟变成了生金产银的聚宝盆。

“以前土地是死资产,如今一亩地挂果后至少能产出5000元。”黄桃树下的红卡户宁竹英告诉记者,过去光靠卖冬笋的一点收入,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要搬进新房想都不敢想。但现在不同了,除了认领的黄桃种植收益,单是入股黄桃基地和竹荪基地每年分红1000元,每月还有低保金240元,养殖80羽土鸡净赚5000多元,一年的生活无忧,“再加上政府危房改造补助,把房子整好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脱贫新长征,一个都不落下。扶贫的春风吹来了全村人的干劲,如今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不再沉睡,纷纷自谋职业。在工作组和村干部的协调下,贫困户家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在附近的瓷厂上班,努力实现每家一人务工、全村脱贫致富。(“井冈山脱贫路”系列报道之三)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