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溪村的卫生模式——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每天清晨,永新县莲洲乡溶溪村村民颜小芳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把前一天家里产生的垃圾,倒进家门口的垃圾桶,果皮、菜叶放进标记可腐败物的一侧,塑料袋、包装盒则倒......

□本报记者胡蒋霞

每天清晨,永新县莲洲乡溶溪村村民颜小芳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把前一天家里产生的垃圾,倒进家门口的垃圾桶,果皮、菜叶放进标记可腐败物的一侧,塑料袋、包装盒则倒进不可腐败的一侧,“刚开始村里说要搞垃圾分类,我们都很不习惯,也嫌麻烦,后来村干部讲了很多这么做的好处,村里卫生好了,我们住得也舒心,垃圾送到沤肥站还可以产生有机肥呢。”

为纵深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有机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2015年,我市将永新县莲洲乡溶溪村等6个行政村作为全市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精品示范点。2016年,溶溪村开工建设太阳能垃圾分类处理站,当年11月,处理站投入使用。

近日,记者走进溶溪村看到,村内多数居民家门口都摆放了一个小垃圾桶,该桶分为两个部分,一侧标明收纳可腐败垃圾,另一侧标明为不可腐败垃圾。每天保洁员将可腐败的生活垃圾送到太阳能垃圾处理站的沤肥房,通过太阳能和微生物使垃圾转化为有机肥,不可腐败的垃圾则会进行二次分拣,可回收的进行回收,不可回收的则运出交由乡镇统一处理。

建设垃圾站,购买垃圾桶、垃圾转运车等前期工作,溶溪村已经顺利完成,如今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转变村民的旧观念和旧习惯。“有的村民不懂分类的重要性,有的村民不知道怎么分类,还有的村民嫌麻烦。”该村党支部书记颜小平告诉记者,他们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印制图片宣传单、开群众大会、走家串户上门沟通、对做得好的家庭进行奖励等,“说一遍不行,我们就解释两遍,村干部带好头,只要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村民不会不支持的。”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