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文] 井冈乡村路亭
1928年6月23日,在七溪岭战斗进入最激烈的关键时刻,时任红四军军长朱德手提花机关枪赶至此亭,亲自组织力量把敌人火力压下去,打得敌人狼狈逃窜,战斗取得了重......

尹小平

123

452

亭子我见过一些,与名亭有关的文章,也读了一些。远的不说,就以宋代为例,在一部《古文观止》中,辑有宋文41篇,其中宋代著名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有《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两篇。另一位大文豪苏轼也有《喜雨亭记》和《放鹤亭记》两篇。欧、苏4篇雄文,占《古文观止》收集的宋文十分之一,不可谓分量不重。但我心中时常浮现的亭子,却是井冈山乡村的路亭。

井冈山的古栈道,一般为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尚存的路亭,我只能模糊地描述说,它像是古时的轿子,或方或圆的顶,杉皮、茅草或泥瓦为盖,以遮日躲雨;底下,石头、砖块或竹木支撑它的墙体。就这么粗糙简单。要说“亭”与“舍”有何区别的话,区别大约在于:前者无私,洞若公心;后者有主,藏若私德。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井冈山区,总要经过无数个长亭短亭,或在驿外断桥边,或在荒郊古寺旁,但多半坐落在乡间小路上。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星罗棋布,长短相接。它引导我一步步走向坦途。我寻思,我走过了多少长亭短亭了呢?夕照之下,微曦之中,我的眼睛突然一亮,哦,前面又是一亭。我经过了许多亭,许多乡,许多山,许多水,而在前面迎接我的,却总是这似曾相识之亭。

从近处看,亭子是很孤单的,犹如失路游子、离群野鹤、断简遗策。它的身边总长着荒草,它的石阶总漫着苔藓。倘有栏杆,那准是如枯枝之倒垂;或有条凳,一定满是疙瘩。驻足暂留,望着归飞的宿鸟。它们叽叽喳喳,绕亭三匝。今晚,我不妨就此栖息,与这亭做个伴罢。这亭子,一定宿过许多如我的陌路人了。他们寻到了自己的归处之后,还会时时记起、频频回顾这简陋草率之亭吗?

若从空中往下看,则大千世界本是由无数无名之亭断续连接起来的。亭子并不孤单。它上托浮云,下临清流,傍山依寨,熙来攘往的行人,它也见得多了。垂暮之人、潦倒之士、名利之徒、素心之女、啸傲之客……总会寻个亭子,或歌或泣,吟哦起舞,或拍遍栏杆,登临送目。而无数的亭,倾圯者有,摧折者有,为狂风巨浪席卷者有,但孤单却没有。它不属于谁,它只属公众。所以它并无失宠之惧、失策之虑;并不忧谗畏讥、怨天尤人,更不图旌表扬名。史有名亭,斯足也已。它的胸襟总是向世人洞开。贩夫走卒,农民樵夫,一路前来,前呼后应,最是热闹。更何况,清风明月,嘉木芳草,不在深宫广厦,却在山川绿野、乡村阡陌之间……

十里亭,五里亭,大约就是所谓长亭与短亭罢。那既是送客的亭,又是接客的亭。遥想古人,相处既兴,别离就苦,路途既不便,相逢更何难,于是不免执手相看泪眼,一杯薄酒聊饯行,或唱起山歌《十里亭》送行。正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但现在人不需要这种温情了……我虽不曾在长短亭里饯别,但却无数次在亭里歇脚。当我砍了一担柴,挑着一担谷,而头上又烈日高照,或雪飘霜冻时,这亭给我很大的荫庇。挑夫贩卒,经过这儿,彼此问候,互相敬烟。偶有染病的旅客,村民就急急寻药,送到这亭里来。亭边,往往有溪流盘桓,草木丛生,取水既方便,绿荫悦目……当病退神定,穿亭而过的林下清风将你唤醒时,你不知救助者谁。来往皆是主,无处觅客人。

在井冈山境内,亭的建筑艺术谈不上精巧,但虚实结合,动静相存,浓缩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为后人创造了一个远离尘世,娱悦身心的场所。位于新城镇东北5公里处的新七溪岭上,因亭址处于岭的高处,最先见月,故取名“望月亭”,给人一种登高望远,思古怀今之境界。

据清道光二年(1822)版《永宁县志》载:“邑人谢君弼鼎建,康熙年间,邑令戴振河重修;乾隆丙寅年,邑贡陈命龙重修。蹬下有易饮泉,新宁分界,原有碑在此。”1928年6月23日,在七溪岭战斗进入最激烈的关键时刻,时任红四军军长朱德手提花机关枪赶至此亭,亲自组织力量把敌人火力压下去,打得敌人狼狈逃窜,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2006年,望月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葺,现为砖木结构,亭内尚存一首用石灰水书写的红军歌谣:朱毛领兵在井冈,红军力量强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杨)。

凉亭,多半坐落在村头、村尾、村中间。一个小村,往往有四五个亭。说是凉亭,其实是多功能的。有亭翼然,但飞起来的不是亭盖,而是声音。小孩,在这儿牙牙学语,识别是非黑白。男女,在这儿幽期密约,互诉耕织之劳;公私纠纷,在此明断,村情民心,在此畅达。亭里有乱涂的画,歪写的字,只要觉得不难看,就保留住。而瓜壳、果皮、纸屑,则随时有人收拾去,不知是谁。木墩子被坐得滑溜如漆。几辈老幼曾坐在上面理过发,磨过刀,喝过豆腐脑;见识各路行客与诸色瓜果,听到无数有趣的故事。

位于睦村西北3.5公里的“白云仙亭”,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砖木瓦结构,系上寨村群众集资所建。

传说古时曾有一老妇居此,名叫白云,鹤发童颜,乐善好施,且精通医术,凡附近村民,或过往行人,缺衣少食,即慷慨之接济,患病者为之医治,且不计报酬,人皆称颂。忽一日,她遍告附近居民,说她原为神农之母,今将远行,人皆依依不舍。当日午夜,忽然空中笙歌悠扬。有人仰见白云足踏祥云,冉冉而去。凌晨赶往探视,而人去楼空,始知为仙。于是,当地群众捐资建造“白云仙庵”,香火祀奉。后来仙庵倒塌,改建凉亭。

我曾路过这里,看见好事者把这亭子的内墙,当成“宣传栏”,写了许多“奇闻轶事”。有用木炭写的,也有用色石写的。记得其中有用红粉笔写的一首《古怪歌》:“往年古怪少,今年古怪多。黄牛爬上了墙。灯草打破了锅,喜鹊赶豺狼,赶得逃往海岛躲。太阳北边出,月亮东边落,天上的云锦地下织,河里的石头滚上坡。古怪多,古怪多!穷人笑,富人哭……”这分明是讽刺蒋家王朝的没落,抒发了劳苦大众的喜悦之情。

村与村之间通常以溪流为界,居中的桥亭便成了交流通商之埠。桥亭,拱起在桥中央,亭亭如盖,层层相叠,古色古香。有的地方,整座桥就是一溜长亭。这种桥亭建得工巧坚固,没有桥墩,不用铁钉,全用竹木相楔而成,可以算得上建筑精华了。“逢圩”的日子,喜庆的日子,这里可以舞百丈之龙、奏迎宾之曲、演新旧之戏、说俚俗之书。当鞭炮声锣鼓声连成一片,溪流为之激荡,化洽和鸣;桥亭为之摇晃,有如醉翁……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种种路亭,恰因无主,众生得以自居为主。而它也不负众望,居然在风雨中挺立了千百年。如今,这种可以指点迷津、暂寄身心,无须购票入内的亭子剩下不多了。倘有孑遗,定成古迹,给个名目,得以保存。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