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耶与李·米勒
这两个姑娘看起来多么相似,年纪轻轻来到巴黎,涉世之初便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男人。这两个姑娘,都有着明亮的眼睛,都有一点男孩气质,她们提着这么一个行李箱......

这两个姑娘看起来多么相似,年纪轻轻来到巴黎,涉世之初便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男人。这两个姑娘,都有着明亮的眼睛,都有一点男孩气质,她们提着这么一个行李箱,满满当当塞着衣物饰品和人生理想。接下来,她们去拜访城里最具名声的大师,想要成为他们的模特、学生……她们踌躇满志。这两个姑娘,在1884年,她是一个法国女孩,叫卡米耶·克洛岱尔;在1929年,她是一个美国女孩,叫李·米勒。

她们遇见的,一个是雕塑大师罗丹,一个是摄影大师曼·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巴黎,艺术家云集,塞纳河的左岸好似一座艺术的梦工厂、星工场。姑娘卡米耶与李·米勒,她们一心要投身于艺术,但显然,她们最初投注的,是身体。或许,作为女子,青春美貌始终是凌驾于她们才智之上的一个标识,想要绽放,先要掏空自己。又或许,迷醉激荡的爱情,才是促成大师们艺术创作的灵感契机。

很佩服两位姑娘,惊世骇俗的勇气。

爱情,可以塑造出永恒,也可以霎那绽放之后灰飞烟灭。前者,是爱情故事的流传下来,后者,是爱情本身的消逝。

谈起卡米耶,人们称她为“罗丹的情人”(电影名),而不是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而当人们谈起李·米勒,称她为:摄影师李·米勒、战地记者李·米勒、时尚先锋李·米勒、高级厨师李·米勒、旅行家李·米勒……

偏执一生的身心相许,是卡米耶悲剧一生的根源。

悲剧最初也是以爱情的甜蜜开场的,卡米耶的出现给罗丹带来前所未有的渴望与激情,他从这场浪漫的爱情里汲取无限灵感,升华成他艺术创作中最坚实最丰沃的养分。

大师不愧为大师。他走向一个含苞待放的女孩,如同他走向他的艺术品。从罗丹的手里,卡米耶的像,一个接一个地诞生:《沉思》《黎明》《吻》《永恒的偶像》……这些作品,仿佛能听得见人体在呼吸、在流泪,听得见人体孕育的千言万语。

卡米耶心甘情愿地付出,她做罗丹的粗雕工人,她疯狂地工作,一件件享誉世界的作品背后,埋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而荣耀却只属于罗丹。卡米耶对雕塑艺术的爱已经具化成了对一个天才男人的爱,她甚至“忘我”到一直屈居在“情人”这个狭隘和屈辱的位置未觉,直到罗丹的妻子对她发出伤害性的警告。

太年轻的卡米耶把问题扔给了罗丹,“选择吧,我还是她?”

我为卡米耶天真的勇气叹息。

成功的男人,哪怕是伟大的艺术家罗丹,其时他已经处在不愿选择只愿拥有的年龄,他要的是爱情的自由,要的是有助于他创作有助于他飞升的生活,尽管他也狂热地需要卡米耶。

他的选择就是:他不选择。

倔强的姑娘卡米耶,如果她懂得等待,如果她懂得幸福的人生需要有退让和牺牲;才华横溢的大师罗丹,如果他懂得割舍,如果他懂得无悔的人生需要有责任和担当。可惜这只是,如果。

日日夜夜的期待变成一寸一寸的绝望。卡米耶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结果带给她的,是无限伤痛,她一生再无别的男人。当然,这也让罗丹痛苦。

离开罗丹,卡米耶以蛰居的方式继续创作,她决绝地将罗丹任何形式的帮助拒之门外,但她的作品始终没得到被认可。她一生先后有过罗丹四个孩子,却一个都没有留下,她甚至不告诉他,独自承受一个又一个致命的伤痛。

卡米耶的一生,成为罗丹的一段激情浪漫的插曲,而他却变成萦绕她心头挥之不去的幽灵。

1917年,罗丹去世,在享尽了世间荣耀之后,他的遗愿是:在他的博物馆,给卡米耶一席之地。

1943年,卡米耶孤独地死在精神病院。

今天,卡米耶被定格在了罗丹的艺术品里,尽管如此,艺术家的情人就像一只夜莺,其实更容易被忘记。

别以为李·米勒会变成另一个卡米耶。

20世纪20年代末,女孩李·米勒只身赴法,主动投到摄影大师曼·雷的门下学习摄影,先前她已经是纽约炙手可热的模特,但这个女孩天性中有如此多的不安分,她“厌倦了只被拍摄”。

不久,李·米勒就获得了一个知名头衔:曼·雷女士———利用青春美丽的身体与艺术大师互通曲款,从而跻身于艺术名流,并迅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做大师的学生、情人乃至缪斯。

这个“曼·雷女士”的故事,却没有演变为另一出“罗丹的情人”,若干年后,她最终还是成为了李·米勒。

“曼·雷的情人”这个头衔很快被公众颁给了另一个女人吉吉,是那个著名的海明威先生封为“蒙巴那斯的女王”、并破天荒头一遭为人作序的吉吉。

就像卡米耶当年把受到的羞辱变成一道坚硬的选择题抛给罗丹一样,李·米勒是否该对曼·雷逼问:“她还是我?”不,不管在任何场合,李·米勒对吉吉的态度都是大加称赞,只是那些褒奖的话里,透着些不以为然和高人一等的聪明。

李·米勒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女人,她几乎与整个巴黎的精英都有了交往———抽象大师毕加索、艺术家马克思·恩斯特、舞蹈家阿斯泰尔、小说家科莱特……“她是所有父亲的女儿,所有兄长的妹妹,所有男人年轻时候想保护的隔壁那个女孩。”

就在这个时候,李·米勒忽然全身而退,回纽约成立了独立摄影室,开始她时尚摄影师生涯;一年后,她成为纽约最知名的摄影师,帕图、香奈尔是她的固定客户;而此时,她却宣布结婚,与丈夫一起离开了美国,去了开罗;三年后,李·米勒放弃安逸的婚姻,返回巴黎;二战爆发后,她跑去战争最前线当一个战地记者,用镜头拍下了德军空袭伦敦的照片;1943年,她又以随军记者的身份随美国陆军登陆诺曼底,发回了整整35卷胶片。二战结束后,李·米勒回到英国乡村,从此迷恋上了烹饪。

如果要颁终身成就奖,李·米勒应该可以骄傲地捧回太多奖杯。

对李·米勒来说,爱情算什么?绑住一个男人(哪怕这个男人非常优秀)算什么?

李·米勒的一生,最终走了一条与卡米耶截然不同的路。

1977年,李·米勒去世。在她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人们为她举行纪念摄影展,称她为“超现实主义者”。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