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37年 上海知青难舍浓浓井冈情
春季的吉安县敖城镇禾水畲族村,万木葱茏,生机盎然。1970年,卞国秀、陈娣被安排在禾水畲族村委会大背村小组,周耀斌、路秀珍则安置在该村的河坑村小组。

当年青葱岁月 而今两鬓斑白 阔别37年 上海知青难舍浓浓井冈情

中国吉安网讯(记者吴广城邓丽萍)“当年的上海阿拉要回家啦!”“久别的上海亲人要来看望我们了!”热线电波飞过千山万水,从上海传至吉安县敖城镇禾水畲族村。消息传开,禾水畲族村的父老乡亲在翘首期盼,买鞭炮、购菜肴、搞卫生,村子里一派喜庆。

前几天,村支书朱德胜从吉安开车将上海知青接到了村里。“乡亲们,我们回来了!”“虽然离开村里37年,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们呐!”“村民们也非常想念你们几个阿拉喔!”握手,拍肩,拥抱,家家户户争相燃放烟花爆竹,杀鸡宰鸭,迎接远方的客人,村子里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春季的吉安县敖城镇禾水畲族村,万木葱茏,生机盎然。3月8日,记者来到该村,采访重返第二故乡的卞国秀、陈娣、周耀斌、路秀珍四位上海知青,从他们的深情讲述和热泪盈眶的激动表情中,能感受到时隔37年后,他们对这片魂牵梦萦的红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卞国秀仔细端详着王志声,说:“老庚,这些年生活得好吗?”王志声说:“好啊,当年你走的时候,还有一个竹排还没放完哦!”1970年,卞国秀、陈娣被安排在禾水畲族村委会大背村小组,周耀斌、路秀珍则安置在该村的河坑村小组。期间,他们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直到1979年回沪。

“以前出行劳作走的是山路,住的是木板房,照明用煤油灯,如今马路修进村,家家住进新楼房,水电气、通讯、宽带都通了,变化太大了。”周耀斌深有感悟地说,通过在村里几天的走访,他们耳闻目睹到村里的发展与变化,心中激动难抑。“那时我们仅有十七八岁,别说生产劳动,连煮饭做菜都不会,村里每家每户就轮流照顾我们,为我们无偿提供各种便利,待我们亲如家人。”说起当年,老知青们感慨颇深,罗列着数不完道不尽的感人记忆,当年血气方刚的青年,如今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

“我的双眼,为什么总是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陈娣告诉记者,他们在上海工作生活期间,时常牵挂第二故乡的点滴变化。这次启程前,通过媒体了解到革命老区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的喜讯,还听说吉安县今年也要甩掉贫困的帽子,心中感到非常欣慰。“回到上海,我们希望可以联系上一些有所成就的、对吉安乡村有情怀、有兴趣的能人,助力第二故乡的建设。”周耀斌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