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东园
东园,定格一代诗宗廉吏杨万里的最后归宿。我每次去杨万里的故乡吉水湴塘都要寻找东园。它在哪儿呢?“好园还在屋东边”,可这屋又在哪里呢?

东园,定格一代诗宗廉吏杨万里的最后归宿。我每次去杨万里的故乡吉水湴塘都要寻找东园。它在哪儿呢?“好园还在屋东边”,可这屋又在哪里呢?八百年过去,谁也说不上东园的准确位置,东园消失了,连同杨万里的居所。但是我知道,杨万里不会消失,这一处园子里永远居住着他的灵魂。

东园不大,与其说是园,还不如说是杨万里的院子。杨万里《三三径》序云:东园新开九径,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红梅、碧桃、芙蓉,九种花木各植一径,合曰三三径云。

公元1192年(绍熙三年)九月,杨万里回到湴塘,开始他的退休生活。他是诗人,梦想有一处园子,在园子里散步赋诗。好友陆游的园子好大,范成大的园子也不小,杨万里没有园子,家中唯有一老屋。他是廉吏。回到老家,杨万里开始掇拾老屋,第二年自辟东园,垒假山,凿小池,种花草。在一首名为《癸丑正月新开东园》的诗作中,杨万里如是告白:“长恨无钱买好园,好园还在屋东边。周遭旋辟三三径,只怕芒鞋却费钱。”同乡好友周必大来访,与之唱和:“杨监全胜贺监家,赐湖岂比赐书华。回环自斫三三径,顷刻常开七七花。门外有田聊复腊,望中无处不烟霞。却惭下客非摩诘,无画无诗只漫夸。”

从绍熙三年(1192)九月至开禧二年(1206)五月,杨万里在老家湴塘度过了十五年的退休生活。此间,东园给予他的以及他赋予东园的,让这块小小的天地名满南宋。不知为什么,朝廷对这位老人始终不肯忘记。直至开禧元年(1205)朝廷仍有召赴,杨万里复辞。朝廷最后封赏这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宝谟阁学士”。可惜没有等到朝廷封赏的圣旨,开禧二年(1206)五月初八,杨万里在他的居所悄然辞世。

我的内心充满了惊讶和敬仰。我惊讶的是小小东园竟然给了杨万里如此大的定力,我敬仰的是一个置身官场三十多年的人,最终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公元1200年,长子杨长孺做南昌知县,他给父亲写信,准备接父母去南昌奉养。两天后杨万里给儿子回信,陈述不去的理由。在这封《与南昌长孺家书》普通家信里,我读到了杨万里的朴实和高洁,他只愿儿子好好做清官,而不愿给儿子增加些许负担和麻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此诗境恰如杨万里的人生境界。或许只有纯粹的人才配谈信仰。

杨万里一生大部分时光在湴塘度过,从28岁进士第到66岁致仕回家,这38年里也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待次”在家。家是什么?家是心灵的居所,家是发酵梦想的温床,无论贫富贵贱,家在诗人的心里永远是温馨的港湾。“千万重山见复遮,两三点雨直还斜。行穿锦巷入雪巷,看见桃花到李花。”公元1201年(嘉泰元年)正月十一日,东园桃李盛开,74岁的杨万里陶醉在故乡的初春。

如诗一般的画卷,让我想象当年赣州司户初入官场的天真和执拗,与通判一番争执,一气之下竟挂冠而去,如果不是父亲痛斥,如果不是太守宽容,杨万里一生或许如他的精神之父泸溪先生一样,成为家乡的一片闲云一只野鹤。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杨万里出生在这一年,两年后,杨万里本族爷爷杨邦乂为风雨飘摇的南宋献上了一颗正义的头颅。国运衰微,杨家贫困,八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杨芾带着他在自己教书的私塾读书。一个乡村老师的收入微薄,杨万里曾回忆童年:“我少也贱,无庐于乡。流离之悲,我岂无肠?”“啼饥如不闻,饥惯自不啼。”然而父亲杨芾并不简单,《宋史·毛洵传》附《杨芾传》:有杨芾者,亦同县人,字文卿。性至孝,归必市酒肉以奉二亲,未尝及妻子。绍兴一年大饥,为亲负米百里外,遇盗夺之不与,盗欲兵之,芾恸哭曰:“吾为亲负米,不食三日矣。幸哀我!”盗义而释之。至孝之人安无至孝之子?

追寻杨万里的轨迹,我看到了其父杨芾的精神信仰何其高洁。零陵县丞任上,杨万里结识前宰相张浚,这位声名显赫的抗金领袖谪居永州已整整十年,他勉励杨万里“诚心敬意”守住圣贤的天理人道,而成为杨万里又一位精神之父。这一年他36岁,焚诗二千首,诀别江西诗,独创诚斋体,成就一代诗宗。

品读杨万里,我需要读懂他诀别江西诗和独创诚斋体的坚毅。诗心养官品,零陵县丞任上,杨万里每年都要跑遍全县视察民情和丰歉,古代官员有如此作风,难怪零陵百姓凑钱为他建造生祠,年年奉祀如仪。以杨万里之低微地位能获得如此崇高的殊荣,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杨万里上任奉新知县,奉新是个麻烦的地方,他的前五任不满任期都遭罢官,杨万里简约为官,成功处理了税案,赢得百姓信赖。此时的杨万里踌躇满志,奉新为官虽短,百姓铭记其功德,为他再造生祠。

如今生祠不在,可史册皇皇,光照千秋。我一直在想,吉安有那么多古村,为什么没有官僚阶层的村庄?“五忠一节”中,祖籍永丰的欧阳修目前仅欧阳勇为唯一嫡裔,已无村庄;胡诠半生流放,致仕后结庐青原而居,子孙四处迁徙,原籍青原道院已无村庄;周必大致仕后家居永和,踪迹全无;文天祥被捕后族人到处迁徙,留在富田的村庄规模很小;所幸杨邦乂、杨万里的家乡村庄完整,人丁兴旺。吉安文化学者刘宗彬先生认为,古代庐陵官员不做豪宅,多半是做不起豪宅,这是节义廉洁的力证。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