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座城,一种乡愁
2017年1月15日,由吉安市委宣传部发起,庐陵人文谷集团出品,庐陵专家李梦星主编,江西出版社出版的《老城·吉安》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历时两年,寻访老吉安人500......

庐陵人文谷集团向吉安市图书馆、吉州区图书馆及三所学校捐赠《老城·吉安》一书

     

邓竞耕钢笔画插图 水沟前

     

程新坤国画插图 打铁      

 ■本报记者刘丽玲

一本书,一座城,一份沉甸甸的乡愁。

2017年1月15日,由吉安市委宣传部发起,庐陵人文谷集团出品,庐陵专家李梦星主编,江西出版社出版的《老城·吉安》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历时两年,寻访老吉安人500余名,收录文稿108篇,原创钢笔插图和原创国画插图16幅,共38万字。记录了古街、古巷、古渡口码头、古亭台楼阁、古桥、古书院学宫、老字号、老地名等近300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兰芳称赞:品读此书,可以存记忆、思乡愁、增底气、强自信。因为,该书是一幅画,勾勒了老城吉安的名胜古迹;该书是一部剧,演绎了街头井巷的风土人情;该书是一种味道,飘散着沁人心脾的吉安老味道;该书是一股力量,存储了延绵千年的庐陵好风尚,彰显了庐陵先贤的坚贞气节和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和一座城的故事,也不仅仅是新老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故事。书稿征集、作者采写、书稿发行后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都揭示着这不仅是一本吉安人写吉安的书,更是吉安人见贤思齐,传承继承庐陵文化精髓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绵绵古韵来,悠悠乡愁醇。

文化专家方志远:文化归根到底是要靠“人”留住的

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方志远在《老城·吉安》序言中谈到:这100多篇充满着浓浓怀旧气息和绵绵倾诉乡情的文章,从人文名胜到山水景观,从沿革变迁到名人工匠,从街巷风情到红色故事,以不同的视角展示老城吉安不凡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浓郁的市井风俗。每篇都倾注了作者的真感实情,都是远去场景和往昔生活的再现。一一读去,既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家,又像是进入一个从未到过的“新”家。尤其是那些描述市井生活的文章,使我更加怀念起大蒜炒腊肉、20个头薄酥饼及立新水酒店门前的香味,似乎又看到渔民追捕已经上钩的100多斤重的鲤鱼的喜悦和紧张,也引起我自己的一些回忆。

他说,在我看来,文化至少是一种认同,是一种对家乡、对故土的追忆,这种追忆既是对“故物”,更是对“故人”,所以,文化归根到底是要靠“人”留住的。

主编李梦星:《老城·吉安》的价值就是文化的传承与保存

知名庐陵专家、《老城·吉安》主编李梦星介绍这本书的来由:2015年11月3日,中共吉安市委宣传部、吉州区委宣传部、《吉安晚报》社与庐陵人文谷集团,联合召开了“寻找吉安老城文化记忆”活动新闻发布会,揭开了这项文化工程的序幕。《吉安晚报》记者深入街巷采访,查询地方史料,撰写“寻找”文章,少数文史爱好者也参与其中。到2016年5月,《吉安晚报》陆续刊登90余篇稿件,引起广大市民和在外乡友的关注,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为反映这次活动成果,打算将文稿汇编成书。可是,发现刊登的文章,大多是记者在街巷的采访报道,内容比较简单,难以表现老城的文化内涵和整体风貌;有的是随机访问记录,因采访对象生活和文化层次不同,所述内容有的存在片面性和不太合符史实,有的与老城无关,如要出书不太妥当。因而,6月中旬原主办单位联合成立编委会,决定面向社会征集稿件。

经公开征稿、重点约稿、实地调查、整理口述史等,收到各类文稿近200篇、老照片近100幅。最终取用108篇,插图由画家邓竞耕的原创钢笔画及著名画家程新坤新创作的历史人物画和民俗画及少部分古建筑照片和古城图构成。分古迹名胜、老城印记、名士流芳、市井风情、红色风云五个篇章和附录。这本书不仅把吉安看得到的名胜古迹写出来了,还把已消失的在人们记忆中的老街老巷写出来了,不仅有现代生活,还有传统民俗风情,包括一些已经消失了的民俗,不仅是古色,还是红色,因为也写了一些革命史,勾起了很多人祖辈的经历、儿时的回忆,勾起人的乡愁,留下珍贵的记忆。

他说,这是一次跨行业、跨年龄段、跨区域的文化活动。作者有的是一直生活在城里的市民,有的是短期的求学、工作或探亲者,有的是离城多年的乡友;年龄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都有,“五代同堂”;有的是学养深厚的专家,有的是作品累累的作家,更多的是普通公务员、教师、企业主和市民。他们抱着对老城的深情,对往昔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描述古迹名胜,思念老街古巷,追寻名士踪迹,叙说市井风情,瞻仰红色旧址,把情与爱、愁与思、求与盼凝于笔端,演绎出动人心扉的“倾城之恋”。不仅反映老城吉安历史文化的丰厚,还呈现市井生活的多彩与温馨,是雅俗共赏的城市历史风情画和乡土教材。

这本书,折射的不仅仅是一本与吉安相关的书,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有成效的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留存。

庐陵人文谷集团董事长陈万洵:文化传扬,“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

庐陵人文谷集团董事长陈万洵在回答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做这么一件事出这么一本书时谈到:作为商人,做好生意是我的第一要务。随着我的企业不断创新变革,从简单产业上升到做文化工程文化产业,这也就要求我们有另一种高度来看待企业的今天和明天。我们现在做的正是“文化传扬”这样一件事。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不断提升。

文化产业是要不断投入的,我们现在还处于“烧钱”阶段,文化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是日积月累集众人智慧而成的。我们每年几十场文化活动,巨资投入,做文化发掘和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是我们人格的自我塑造。自从我做了文化产业,我看到很多匾额很多书法、文章有很多人文意义的东西,我希望把它们提炼出来,对更多人产生一种影响。因为只有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人文环境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进步。王阳明说过,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这就需要文化的表达文化的载体,让更多人耳染目濡,去感知去触摸,去接近它,使我们的思想品格得到一种提升,一种教化。

感谢一百多位作者,他们有情怀帮助我们来推动这个事业。他们用镜头捕捉,用灵魂书写,书写乡愁,书写记忆。无数场研讨、活动、最后的新闻发布会,都是因为有大家的支持,我们才有动力去做这么一件事,同时启动我们的“第二届庐陵文化论坛”,去打造我们的“庐陵老街”项目。

希望庐陵文化这张名片走出去,成为有世界话语权的一张名片。为此我们的党委、政府也一直努力在发掘、推动。年前,市委书记高屋建瓴,提出“庐陵文化是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文化基础”。一句话把庐陵文化与井冈山精神的要义与关联性阐述出来了。这让庐陵文化形成一张强有力的名片,对外推广是有很大帮助的。

《老城·吉安》记录的是老城,又展示了新吉安。我们希望更多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来读这本书,传这本书,来写下一步的《吉安商贾》这本书,来推动吉安的发展,来建设我们开放繁荣幸福秀美新吉安。

编者:充满人情味的老城故事,让我不觉其累

记者连线采访本书的副主编张昱煜,她说:当我们编辑的《老城·吉安》出版时,手捧着这本书,我在朋友圈炫耀了一番。书页里散发的温度,浓郁而厚重,我大力向亲朋好友推荐这本好书。

几番修改,几次校对,因为喜欢,所以,在编辑过程中一点也不觉得累。我们陪着这些有人情味的老城故事,细品慢酌。这些老城故事,如流水浮香,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我编辑韦杰先生写的《立新水酒店》时,为他奔放而饱满的情怀所感染。扬手是春,落手是秋,这篇回忆文字,老先生洋洋洒洒写了八千多字,后因篇幅所限,出版时有删节。但那灼灼的心灵,那滚烫的文字,还是如一壶老酒,清韵绵长。

每一页,都在表现自己的性格,每一个创作者,都为深爱的“文化庐陵,山水吉安”而歌。也感谢庐陵人文谷集团的倾心打造,让这本书面世。

另一位副主编刘黎霞则表示:编辑《老城·吉安》的过程,于我而言,是一次愉快学习、深深感动的过程。在作者优美的文字中,吉安悠远而醇厚的历史生动地在我眼前游走,似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你看一眼便不能忘怀,永远镌刻在心间。我常常被那些对老城吉安充满真挚情感的文字而感动,被那些发生在老城深巷里真实而纯朴的故事所感动。得益于这些文字,让我对吉安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吉安的民风民情有了更深切的感悟,由此,对吉安的爱也越发地深沉。

《老城·吉安》,是老城之历史,是老城之记忆,更是温暖人心的乡愁情怀。

读者:做一个吉安人,是多么让人自豪的事

媒体人严爱群面对记者关于对此书读后感的提问,则说自己有四点体会,一是感觉读完这本书,就读懂了吉安的来龙去脉;二是这本书将吉安大街小巷的场景都纳入其中,读来有年代感;三是认为在吉安发展文化产业的,或者文化人,都应该读这本书;四是推荐家长让自己的孩子读这本书,让孩子树立对吉安这座城的骄傲,热爱自己的家乡。

老吉安人、书法家冯为民则告诉记者:前不久我从仁达艺术馆拿到了那本期待已久,散发着墨香的《老城·吉安》,迫不及待地翻了一遍。书中一百多篇文章详细记录了吉安城区的人文历史,街区风貌,建筑景观。我对着清朝光绪年间的吉安城区地图,寻找我现在住所的位置,阅读着一篇篇精彩的文字,从中“认识”了孔伦,“结交”了田阳,懂得了礼巷,还“亲吻”了从我脚下流过的那汪清泉。走出那条古老的巷道,过小桥,穿半苏,出仓口,与文山“并肩”,与永叔“同行”,与王阳明“相约”到青原山一路行思。由然生出一分幽情,一种崇高,一方神圣,觉得做一个吉安人是多么的让人自豪。

有道是一本新书就是一种力量,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方向。记住才能拥有,怀旧就是时尚。留住记忆,记住昨天不是为了回到从前,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今天,把握明天。我相信,《老城·吉安》这本书一定会让老吉安回到吉安,新吉安更爱吉安,没来吉安的想来吉安,离开吉安的记住吉安。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