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沧桑文风塔
2017-02-17 10:1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在井冈山下的古城镇,有历史感的建筑物就数文风塔。虽然它早已荒芜败落,岁月的风雨侵蚀了它的血肉,如今只剩得一副骨架,依然傲立于山之巅。著名的龙江和郑溪,就在文风塔的脚下相汇,徐徐注入赣江。

晴日登临古塔,你可直上三层平台,纵览水天云霞,远眺鹤群雁阵。但见龙江浊,郑溪清,波翻浪涌,惊涛拍岸,10里开外的赣江东岸逶迤起伏,芳草无涯。往西边看,则镇上人家星罗棋布。古城镇曾经是商贾云集的商埠,与新城、龙市齐名,号称湘赣边界三大镇。

关于文风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从当地村民口述中听到的一个传说:有一神仙遨游至此,认为这里是块宝地,为防止风水外流,就要在古城镇水尾村这个地方建古塔挡住风水。故此,当地群众上千人,在一个晚上,就把古塔建成。第二种说法是风水之说:古城镇是一块小盆地,龙江、郑溪交汇之处,山环水抱,是藏风聚气的一块宝地。但其地理形势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龙江和郑溪汇合后的出口地势低平,两岸没有高山夹水而行,“关锁”水口,会造成“生气外泄”,使古城镇不够牢固。因此,应在江边造景使地理形势获得平衡,而最好的方式,便是建塔。于是,一座气势恢弘的高塔,巍然耸立在龙江边。第二种说法似乎更有依据,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盛行兴建各种风水塔。

据地方志记载,文风塔始建于明代,塔身高19.8米,直径5.5米,厚1.2米,八角六层。每层每面有拱形门,外设腰檐,内有楼,塔身全用烧制砖块砌成。造形古朴、雄伟。塔顶上长着一棵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车停水尾村,我们便要去细看这座古塔。它是一座六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唯有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香烛灰烬,才表明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楚那古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葱茏,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我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登上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游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憩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读塔也是禅悟。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在古人看来,文风塔的建成,构成了古城镇缜密而完整的风水格局,人杰地灵。风水之说犹不足信。然而,文风塔在近四百年来,巍然耸立,直冲云霄,是古城镇的一处标志性古迹,它那顶天立地的雄姿印在一代代古城人的心里,牵动着无数古城儿女的情怀。

文风塔虽历经数百年,展现出来的风采却依然让人们为之倾倒,登临四望,仍能感受抱拥天地的豪情:浩浩龙江与郑溪汇合后,从脚下汹涌而过,远山含黛,江岸绿草依依,一川平畴绿野,令人心旷神怡。

文风塔建造的年代已经久远,几经沧桑,塔顶已被雷击毁,楼木料已腐朽,有的塔砖已经残缺不全,唯塔身尚保存完好。

文风塔在历经雨打风吹后,还是残留了岿然不动的骨子,没有变形,更没有倒下,它依旧昂首挺胸,几百年如一日的眺望,一幅不可侵犯的威严的样子。它的沉默,更像是对人生坎坷最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