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的芬芳
继《古书犀烛记》《古书犀烛继续编》后,台湾知名藏书家、文化人袁芳荣先生新近又出版了他的《蠹简遗韵》。

原标题:旧书的芬芳 ——读袁芳荣《蠹简遗韵》    

继《古书犀烛记》《古书犀烛继续编》后,台湾知名藏书家、文化人袁芳荣先生新近又出版了他的《蠹简遗韵》。

《蠹简遗韵》依旧保留了袁先生一贯的写作风格,故尔,此书,亦可称之为“古书犀烛记三编”。袁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写道:“我仍是一本初衷,以书的趣味性为主轴再加以延伸,风格还能延续之前出版的两本内容,尽量保持‘古书犀烛记’的一致性。”

此话,夫子自道,道出了本书的风格特点:那就是“趣味性”,以及由此而作出的“延伸”。

“趣味性”,似乎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该书所介绍、阐述的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私人藏书,这就很是满足了读者的“窥私欲”。周作人在其文章中,多次谈及“书房”,他认为:书房,是最不能让人见的,因为一旦让人进入书房,作家的阅读隐私就不存在了。何以如此?其实道理很简单,作家的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作家的情趣和爱好,从中,人们亦可以看出作家的学养程度和思想倾向。而袁芳荣先生,却在书中将自己的私人藏书一一展示读者,让读者随之入其“堂奥”,藏书之“隐私”,荡然无存矣。

不过,好处也正在于此。袁先生让读者与其共享“藏书之乐”“旧书之乐”,此乃更高的人生趣味啊。

再者,袁先生对每一本旧书的介绍,亦是趣味盎然。介绍涉及到旧书的方方面面,诸如:书籍的版本、刊刻、字体、墨色、插图,书籍不同版本的比较,旧书读者在书上的题识、印章,每本书的作者情况,以及每本书收藏过程中所发生的逸闻趣事,等等。这一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之,可以“博识”,从中了解一些有关“旧书”的知识;而对于旧书收藏者来说,又不失为一种“入门”指导,收藏者可以“按图索骥”,寻找、收藏自己所喜欢的旧书。

特别是书中的那些“逸闻趣事”,更是生动诱人,引发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

“图文并茂”,是使本书“增趣”的又一大特点。书中有大量插图,包括书影、插画等。书影的插入,可以与介绍性文字互相印证,而且,也可以让读者从书影上,见得“旧书”的真实面貌。而插画,大多与书的内容密切相关,是对书籍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特别是一些绘本,在书中插入一些“画页”,就能让读者更直观地体会和理解画作的绘画技巧、风格特点等。例如,日本著名的浮世绘画作《绘本隅田川两岸一览》,周作人先生曾经有过专文论述,可是,画作真实面貌如何?大多数普通读者是没有见过的,而在《蠹简遗韵》一书中,袁芳荣先生将其中多幅画作插入书中,就使读者“一饱眼福”了。

“趣味性”之外,《蠹简遗韵》的“延伸”性,更是本书的“亮点”所在。

所谓“延伸”,其实,是袁先生自己的一些“思考”(关于旧书收藏、关于版本评价、关于作者情况、关于书籍的内容等等),表达的是袁先生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观点。

这些东西,在书中的呈现方式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却如珍珠一般,熠熠闪光,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例如,书中,他对一些“旧书”历史地位的评价,对一些人物的见解、独特的臧否等。此种内容,书中比比皆是,读者细读,自会得“玩味”之趣,自会享受思想之“沐浴”。

《蠹简遗韵》,虽是一介绍“旧书”的书,但其文笔,却亦大是优美。笔下,饱蘸感情,融记叙、说明,乃至于描写于一体;表达,更是极其到位,彰显着作者极高的古典文化修养。不妨列举一例,如他对《文犀照水》一图的描绘:“人物的衣纹流畅不滞,山石的造型棱角峥嵘,笔画较硬;翻滚的波纹细密层叠,笔触柔软;远处流云纹路回转,尽是随风飘荡的舒展状态。”

似此描绘,可谓穷形尽相、神韵具备矣。阅读全书,但觉旧书芬芳扑面而来。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