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红色记忆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17-02-12 17:06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峡江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点,只见一栋栋会议旧址浓缩着红色记忆,一条条红军标语记录下奋斗历程,一处处实景雕塑承载着革命历史……一股浓厚的红色气息迎面而来。

革命历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这一年来,峡江县始终彰显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走在前列的坚定决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绿色为底色,红色为特色,用“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资源”“红色记忆”等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

赣江河畔留追忆

初春时节,来到地处赣江岸边的仁和村村头,千年古银杏静静地矗立,洒满一地“金黄”,它的年轮记录着村庄每一个时期的历史变迁。

树底下的“修月山房”,便是当年红三军团东渡赣江会议旧址。1930年11月,红三军团在彭德怀率领下,陈兵于仁和一线,并在“修月山房”内主持会议,传达总前委“诱敌深入、战略转移、粉碎‘围剿’”的指示,统一了“东渡赣江”的思想,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保存好“修月山房”这段红色历史记忆,峡江县斥资70余万元,结合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对会议旧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重新修复。

不远处的彭家村也是当年红军的驻扎地。那时,彭德怀在这里走村串户访农家,宣传革命思想,带领村民打土豪、分田地,好不热闹。

为重现那段历史,该村按照“红色新农村”的定位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如今,村口的“红军颂”雕塑上,三面红军军旗鲜艳夺目;百米文化长廊里,写满当年的革命故事,还有红军住过的古庙、用过的灶台,都修整一新。“修缮会议旧址,建设红色新村,让后人更加懂得如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峡江县仁和镇干部胡敏军说道。

魁星阁内党课忙

在金江乡梅元村村头,有一座宝塔形建筑———魁星阁。当年,革命烈士廖子清便在二楼为学生们上课。1928年2月,廖子清等6位中共党员在魁星阁里开会,成立了峡江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梅元支部。在他们的带领下,革命势头在农村迅速漫延,革命斗争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英雄已逝,但革命精神永存,魁星阁已是大家心中的一座丰碑。然而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打,魁星阁早已破败不堪。为此,峡江县投资50余万元,对魁星阁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对内部陈设按照当年的场景进行了重新布置。

修缮后的魁星阁,成为该县流动党课教学点。峡江金江乡组织委员刘集告诉记者:“魁星阁里成立了峡江县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上流动党课更加生动形象、意义非凡。”不仅如此,魁星阁如今还成了峡江县开展“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走在前列”教育的活动基地,每年“七一”都会来到这里开展纪念活动。

先烈故里忆忠魂

峡江砚溪镇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0年5月,全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砚溪村“焕公祠”召开,宣告了峡江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砚溪村革命先烈胡启云当选为峡江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从此,该村村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先后涌现出49名革命烈士。

为了让后辈更好地了解村里的革命历史,记住49位胡姓先烈的丰功伟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将会议旧址进行全面修缮,不仅对会议旧址上的残垣断壁和腐烂木具进行了清理,还对瓦片、地板等不易损毁的物件进行了翻新。经过1年多的整修,峡江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次工农兵会议旧址正式对外开放。

“工农兵会议旧址修缮后,历史更加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先烈们的故事,激励着大家为了理想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砚溪镇干部刘芸激动地说。

然而这只是砚溪镇红色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该镇不断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兴建了一批红色文化景观:郊野公园的革命浮雕,文化广场的烈士雕像,还有街道上随处可见的革命宣传长廊……都在向后人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

红色是历史的颜色,峡江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唤醒这些沉睡的红色记忆,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让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