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向北流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口带着不同的文化,在新的地方碰撞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选择,这就是文化交流的意义。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口带着不同的文化,在新的地方碰撞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选择,这就是文化交流的意义。

河流在倾斜的版图上肆意穿行,成为国家政治中心通达东西南北的路径。有着9000年造船史的中国,在河流上留下了极其壮美的诗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充满亡国之痛的词句,把中国河流的方向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实际上中国的版图西高东低,由此形成江水东流。而赣江和湘江则以北流的姿态贯通长江,成为南北融合的交通枢纽。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秦汉至魏晋,湘江作为国家交通大动脉的地位明显超过赣江,秦汉时期经湘入桂,魏晋时期经湘入粤。但是南北交通大动脉毕竟呈现出自西向东偏移的趋势,在未来的格局中这种偏移还会继续吗?

南中国的这块土地,在商代曾经哺育过一个王国。王国遁失,人民失散。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在帝国的版图上江西仅设7县,隶属千里之外的扬州郡。西汉初年置豫章郡,江西土地上首次设立郡治。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全郡辖18县,67462户,351965人。商代至此1000年,江西版图发生了怎样的颠覆?辽阔的赣鄱大地地广人稀,无比寂寥。

公元前的江西历史扑朔迷离,考古发掘一如碎片无法拼接,没有片言只字诉说悲欢离合,似乎只南岭大庾关情。千里赣江,也就这个点不时让人回溯两千年前的时空。

处在赣江上游的大庾岭,“南扼两广,北拒湖湘”,战略地位极其显要。在秦帝国的视野中,大庾岭是江南的屏障,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战岭南,这一场战役以牺牲大将屠睢和无数兵士的性命为代价,换得了岭南的统一。然而,岭南如同一片叶子,很快便在秦帝国的大树上掉落。当时的副将赵陀蛰伏岭南,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滋长了赵陀的野心,公元前203年,赵陀凭藉大庾岭屏障割据岭南,建立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南越国。肇建于秦的南壄县,是秦帝国权力伸向大庾岭的开始。然而随着南越国的建立,南壄县即便成了秦帝国的南疆边塞。

可怜那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这些年轻女子带着为秦帝国在南疆繁衍的特殊使命,可是当她们用脚丈量过最后一寸江南之后,所有的梦想化作了兵士们饕餮的舞蹈。她们永远回不去故乡,而她们的子孙则在南粤的土地上代代繁衍。

或许这些女子是通过赣江进入岭南的最豪华的一支船队。赣江上白帆点点,桨声不息,旷古的悲叹掠过平原丘陵和大山。

一千三百年前,迅速崛起的广州口岸让南中国的版图充满诡异的变数。

自先秦以来,赣江入粤通道虽然没有取得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但是这条为北方战乱准备的天然通道从来没有废弃。公元140年(东汉永和五年),江西全境40多万户,160多万人。140年来,江西人口增加了5倍。东汉末年,由豫章分出庐陵、鄱阳二郡,辖26县。其实,中国古代人口并非自由迁徙,甲骨文中就有“登人”的字样,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编户齐民政策,人口与税赋、徭役、兵役相关联,人口迁徙更是不容易。中国历史上若干大的迁徙都是政策性移民,而战乱引发的移民潮则从来没有停息,赣江作为移民东南的通道从来都是首选。

赣江的表现历史青睐。在赣南,赣江婀娜多姿,章江和贡江如赣江伸出的两只手,一手挽着福建,另一手伸进广东。在赣北,一个叫杨子洲的地方,赣江分成左右汊道进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以其宽阔宏大的胸襟走进长江。

隋朝,打开了中国的另一条通道,京杭大运河改变了中国交通,一部伟奇跌宕史诗般的历史在版图的东方上演。

历经贞观之治,大批阿拉伯商人漂洋过海,云集广州。这些怀揣梦想的商人,把充满异域风情的象牙、珍珠和玛瑙带进了中国,也把中国的茶叶、陶瓷和丝绸带去了远方。贸易的繁荣催生了一条更加便捷的通道,也让京杭大运河在那个迷人的时空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

像是上苍的安排,让张九龄诞生在韶关曲江,这个“岭南第一人”做宰相便是名相,以至于他死了,唐玄宗再选宰相,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然而,很多人记住张九龄却与大庾岭有关。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驿道,亲任总指挥,不辞劳苦踏勘现场,“缘磴道,披灌丛”。古道修通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古代京广线就此形成,鄱阳湖承接京杭大运河,进入赣江航道,翻越大庾岭,经浈水入北江而达广州。

位于赣江下游的蓼子洲热闹非凡,来自深山的上等木材运抵江洲,而一艘艘木船便从这儿下水。《水经·赣水注》云:“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旧作大艑处。”唐宋时,江西造船业最为发达,《唐语林》称:“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其实,比蓼子洲还大的造船基地在高安,史料记载,“船成,吏以二百人引一艘,不能动。”其船之大可想而知,发达的造船业成就了江西作为漕运枢纽的历史地位。

南北交通大动脉东移江西,八百年间,江西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史料记载,唐元和年间江西户占全国12.37%,宋代江西户占全国17.89%,元代江西户占全国20.84%。至此,湖南人口不及江西的三分之一,湖北人口不及江西的五分之一,而江西文化更是全国瞩目。

开放,让江西渐入佳境。

如果把历史翻过去,我能看到帆船时代留在赣江上的无限风光。

苏东坡《江西一首》,诗云:

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舟行十里磨九泷,篙声荦确相舂撞。醉卧欲醒闻淙淙,直欲一口吸老庞。何人得俊窥鱼矼,举叉绝叫尺鲤双。

皂口河,赣江上游一条很小的支流,因为辛弃疾的一首词名满天下。

辛弃疾是个悲情人物,效命疆场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或许是长期报国无门的缘故,他的内心充满惆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想起47年前隆祐太后在赣江上遭金人追捕,逃至皂口河才侥幸脱险。万千思绪,凝结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并不熟悉皂口,以至于将皂口误写成造口。我曾在皂口做过细致的考察,断言这首词并没有书在造口壁上,而是书在人们的心里。在这首“语言蕴藉,意味深长”的词中,词人的报国意志跟着赣江向北倾泄。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赣江航道并不顺风顺水,赣江十八滩集中在赣州至万安240里航道上,历来被舟子视为畏途。民间说十船经过九船翻,虽然有些夸张,但谁晓得中间多少行人泪?

公元1094年,苏东坡谪贬惠州,八月初七入赣过惶恐滩,留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吹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我曾粗略统计,唐至清不少于69位著名诗人在赣江十八滩留下诗作,如此浩瀚的诗文书写这一处江河的确少见,因此人们把它概括为十八滩文化。

北去的赣江流过万安,江面平坦,南来的船只到了万安,出于安全考虑一般需要换船。我曾经访问过赣江上的纤夫,让我意外的是纤夫也是船夫。原来通过赣江十八滩的船只,一般不超过五吨,一条船一家人,遇到险滩,老婆使舵,丈夫孩子下船拉纤,他们喊出的船夫号子虽然不如其他河流雄浑,但是无比坚韧。

十八滩催生的文化是面对困难选择的积极的生存态度,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克服困难的精神。如果把诗人们的诗文看作是十八滩文化的主体,而忽视生活在这区间里的人们的状态,自然是文化的倒置。

公元1397年(洪武三十年),来自湖南常德的一封上书,让明太祖朱元璋大悦。

常德府武陵县县民上书:

武陵等十县,自丙申(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兵兴,人民逃散,虽或复业,而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邻近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迁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看过上书后的反应:

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

这是见于正史的唯一一条明朝从江西向湖广强制性移民的记载。其实政策性移民在明初就开始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明初承元末大乱之后,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洪武中,诏有能开垦者,即为己业,永不起科。”明初的垦荒政策带有普遍性,不只是山东、河南,湖广也是如此。《湖广总志》记载:“自元季兵燹相仍,土著几尽,五方招徕,民屯杂置,江右、徽、黄胥来附会。”可见,当时招徕政策不分籍贯,由于江西与湖广在地理和历史方面的联系,江西又是当时的人口大省,所以政策驱使下迁往湖广的又多是江西人。

古语说,树挪死,人挪活。迁徙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同时也达到了版图人口的平衡。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口带着不同的文化,在新的地方碰撞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选择,这就是文化交流的意义。

寻根怎么寻,寻到哪才是根?上古以来,江西历史的基本趋势是从中心到边缘,然后又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人们总以为南方人都是北方迁徙而来,这怎么可能呢?历史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正是北人逃难的栖身之地,但因此说,江西人都是客家人,这种泛客家化对江西文化的支离不可小视。

若论文化,宋明时期已经奠定了江西文化的底色,这一时期赣鄱大地欣欣向荣,人口保持大省地位,人才又何尝不是大省?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传者500人。唐朝书院兴起于江西,宋元明三朝江西书院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占到20—30%。陶渊明创田园诗派,晏殊开西江词派,黄庭坚开江西诗派,杨万里开诚斋体诗派。

赣江北去,把江西精华源源不断输送到国家的心脏。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