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人物] 第七代狗牯脑传人梁光福的“茶经”
日前,江西省文化厅公示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作为遂川县狗牯脑茶技艺第七代传人的梁光福榜上有名。梁家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

22

景色秀美的茶园风光。

1111

梁光福手把手向儿子传授"茶经"。

日前,江西省文化厅公示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作为遂川县狗牯脑茶技艺第七代传人的梁光福榜上有名。梁家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开始,世代居住在狗牯脑山,以茶为生,以山为邻。1915年,当地的一位茶商兼木材商李玉山把狗牯脑茶送到美国巴拿马世博会展出,获得金质奖。一百年后的2015年,狗牯脑茶再次荣获米兰世博会金奖。狗牯脑茶,成了神话般的茶。

且让我们走近梁光福,看看第七代狗牯脑茶传人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情怀,以及种茶制茶的秘诀。

刘祖刚、范新华、记者李夏署 图/文

一座山、一片茶园、一个家族,世代坚守,百年传承!

说起遂川,最知名的莫过于那句民谣:“遂川有三宝,金橘板鸭狗牯脑”,作为三宝之首,狗牯脑茶先后荣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2015年米兰世博会金奖,一直是遂川的金名片,更是遂川人的骄傲,而这些与汤湖镇梁氏家族的传承与坚守密不可分。

从“养”山开始的一脉“香”承

从遂川县城一路往西,大约60公里,便到世界名茶狗牯脑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汤湖镇。这里青山环绕,绿水长流,平均海拔300-800米,终年云雾缭绕,“高山云雾出好茶”,狗牯脑茶就是从这里发源,从这里走向世界。狗牯脑茶是嘉庆年间,由汤湖人梁为镒夫妻从南京带茶种返乡,开始种植而创建的品牌。因种茶的山形似狗头,被当地人称之为“狗牯脑”山,梁家人便将茶命名为“狗牯脑茶”,用以感念大地的恩赐,虽然“土气”,但却有着别样的亲切。

在横圳村茶山组,穿过茶间小径,登上百余级石阶,山腰处错落着几栋客家民居,狗牯脑茶传人梁光福家族便世代居住于此。梁光福是狗牯脑茶梁氏家族的第七代传人,如今已年届花甲,即使条件改善,在汤湖街上建有房子,但每到春茶开采,梁师傅便搬到山上,忙着采茶、制茶,传承着家族几百年的老手艺。从梁为镒到梁光福,历经200余年,这个家族始终日夜与山相守、与茶为伴,让狗牯脑茶得以一脉“香”承。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梁氏大家族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庆祝“茶神节”,全家人换上新装,杀鸡宰鹅,摆上精致茶点,举行庄重的仪式,敬奉祭祀茶神,祭拜祖先,祈求风调雨顺,茶叶丰产。当天,还要举行“斗茶”比赛,父子兄弟之间拿出看家本领,切磋技艺,互相比拼,一较高下,然后由亲朋好友进行品评,选出当年的家族“茶王”。

“你看,我们这里的茶山,像不像一个‘头戴帽,脚穿靴,腰围裙’的女子?”经梁师傅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山顶和山脚保留了原貌,没有种茶叶,山腰茶叶一排高过一排,像极了女士穿的裙子。原来,为了保持水土,保护环境,梁家人从开始种茶,就始终坚持保留山顶山脚原貌,用人工在山腰一锄头一锄头开挖条带,这样既不破坏山体,保持水土,又能涵养水源,保护完好的生态,从而营造出适合茶叶生长的小气候,优越的生长环境为狗牯脑茶提供了品质的保证。

苦累中坚守的快乐

“从种植到开采要3-5年,每4-5万颗芽头,经过拣青、摊青、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整形提毫、足干等多道工序,才能制出一斤顶级狗牯脑绿茶。好茶讲究的是色香味形俱佳,上好的狗牯脑茶呈现出外形秀丽,芽端微勾,白毫显露,香气清高;泡后茶叶速沉,液面无泡,汤色清明,滋味醇厚,清凉可口,回味甘甜等特点……”说起狗牯脑茶,梁光福如数家珍。

“种茶是个辛苦活!”如有问及,每个茶农都是这个答案。“要种出、制出茶好茶,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烤验’,守得住初心。”梁师傅说道。从懂事起,梁光福便在父母身边,学习种茶、制茶。1979年,高中毕业,他放弃其他选择,回到家中继承起了家族的事业,从最基础的烧火做起,边看边学,边学边练,一开始手经常烫出泡,但他不怕苦、不怕累,用了整整3年,将父亲的一身本领全部学到手,成了狗牯脑茶炒制技艺名副其实的“继承者”,挑起了“传人”的担子。

1982年,梁光福受邀参加中国茶叶青年考察团,考察日本茶树栽培和科技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并参观了日本国立茶叶研究所。回家后,他便更加致力于狗牯脑茶炒制技艺的改造升级和品牌的保护,对狗牯脑茶小叶种的推广更是不遗余力。1983年,当地政府开办制茶培训班,梁光福成了培训班最年轻的师傅之一,带动当地千家万户掀起了种茶叶的热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该县共有茶园20万亩,产值达15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

像父亲教自己一样,梁光福也将传承狗牯脑茶制作技艺作为自己的使命,当儿子梁华平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教他做茶叶。因初学炒茶时手碰到高温锅,起了几个大泡,梁华平打起了退堂鼓,但是梁光福坚持要他好好学,一定要把狗牯脑茶传承下去。

学炒茶的第二年,有一个上海客商看到梁华平炒的茶还行,就买下了他全程炒的2.3斤茶叶。梁光福也非常高兴,把这2.3斤茶款给他自由支配,结果一拿到钱,梁华平就买了一支钢笔和几本有关茶叶知识的书,这让梁光福十分满意。

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茶如人生,百味其中。“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晚上没有电,点不起煤油,就点竹片来照明,家里几十亩茶园的茶叶,都是我们几兄弟亲手炒出来的,经常是从晚上忙到第二天上午,白天还要去摘茶叶,从谷雨到清明几乎天天如此,辛苦可想而知。”回忆起当年的岁月,梁光福觉得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充实很幸福,正如那一杯杯狗牯脑茶,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如今,传承人家也用起了炒茶机,面对质疑,梁光福很释然,“茶叶发展既要发扬传统,也要依靠创新,机制茶虽然香味有所欠缺,但外观好,质量稳定,很适合做中低档茶,效率也高。”当然,梁师傅也不是没有忧虑,手工茶虽然价格高,但是毕竟市场有限,而且制作又辛苦,年轻人学做手工茶的越来越少了,而越来越多的老茶农也不自觉地放弃了这门手艺,不再手工制茶了。当年人人追捧的技艺以后要怎么传承、怎样发扬,梁师傅也不知道答案。但是,在梁家老一辈人的心中,最希望的还是将梁氏最传统、最核心的制茶技术保留下来,让狗牯脑茶走得更远更坚实。

现在,家里的茶园、茶店主要交给儿子打理了,梁师傅平常在家就带带孙子孙女,当被问到等孙子孙女长大了,是否也要让他们也学制茶,梁师傅说道:“那肯定啊,我们家族几百年传下来的技艺,怎么也不能在我们这一辈断了!做好狗牯脑茶是我们家族的光荣,更是我们家的义务。”梁师傅看着孙辈,眼中满是爱怜和坚毅。

延伸阅读

狗牯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它产于遂川县汤湖镇狗牯脑山,是闻名中外的遂川特产,至今已有220多年的种植史。

遂川茶叶自古为世人注目,文献记载颇多。清末的《江西物产总汇说明书》《龙泉县志》记载了遂川茶叶的生产情况。遂川茶叶还常出现在古人的笔下,被名人所盛赞。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驻足遂川,他在《宿资福院》诗中写道:“衣染炉烟金漏回,茶烹石鼎玉蟾留。”清代陆廷桀对茶叶颇有研究,他在《续茶经》书中写道:“吉安府龙泉县匡山有苦茶,匡山的四面峭壁,其下多白云,上多北风……其茶苦于常茶。”到了清嘉庆年间(1796年),又出了珍品“狗牯脑茶”,以其叶片外形紧结秀丽,条索习整纤细,颜色碧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绒毫,莹润生辉。1915年狗牯脑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名播海外。1930年,狗牯脑茶又在赣浙特产展览品鉴会上,获得甲等奖。

如今,狗牯脑茶更是得到飞速发展,“飞”入了全球寻常百姓家,也“走”进了联合国采购产品目录。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