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县“车间进村”精准扶贫模式初探
来源: 吉安新闻网—吉安晚报 2017-01-20 09:02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原标题:变“输血”为“造血” 遂川县“车间进村”精准扶贫模式初探

2016年是遂川县脱贫攻坚的“突围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该县提出“车间进村”这一扶贫新模式的设想。为将此设想变为现实,该县工信委组织人员进企业,进乡村,进农户,就“车间进村”进行专题调研,了解企业扩产增效业务外发加工的需求,和农村留守贫困人员就业要求、身体状况、劳动技能、村组场地及电力供应等情况,并对“车间进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方式进行初步探索。

“车间进村”,一举三得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该县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工业加工企业有353家,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占了215家。这些企业集中在制衣、制鞋、箱包生产、电子和仿真花生产等行业,具有技术含量不高、就业门槛低、零风险就业的优势。而该县工信委在调研中发现,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年都要面临招工难、稳工难问题,严重制约企业扩产增效的主要因素。据劳动部门统计,该县因故闲置在家的劳动力达4万多人。

据该县工信委工作人员介绍,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车间”搬进乡村,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利好措施。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招工难、稳工难、工厂场地不足、生活服务设施不足的难题;二可解决不便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增加收入,加快困难人群的脱贫工作,促进农村社区的和谐稳定,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其三则是成为该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新模式、新抓手,将以往的“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扶贫,创新了扶贫攻坚工作模式,实现农村扶贫的长效机制。

方式新颖,切实可行

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由于整体经济形势下行,劳动密集型企业压力更大,企业利润微薄,通过提高工资招收工人,通过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稳住工人,显得力不从心。该县提出的“车间”进村措施,对于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具有较强可行性。将工件外发到乡村加工,企业可节省工厂场地,减少工人生活设施投资,节约经营管理费用,而且一举解决了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企业可以开足马力,提升产能和利润。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该县各村道路硬化工作基本完成,宽带网络覆盖到每个行政村。“现在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有的村小学有教室闲置,或有闲置的农房、祠堂,有些村民也愿意将房屋闲置的部分出租。所以‘车间’进村的交通、电力、通讯、场地等不存在问题。”该县工信委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道。

“车间”进村这种灵活的就业方式,对就业人员技术要求不高,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上岗,上班时间没有严格限制,按件计酬,这样对解决贫困人口因年老体弱、在家照料孩子无法外出就业等难题,有较大现实意义。据预测,该县在所有贫困村推广“车间”进村的新扶贫模式,计划可安排剩余劳动力达万人,年增加农民纯收入1.5亿元,增加税收1500万元。

政府引导,形式多样

村民可在“车间”做工,也可参与管理。为鼓励有管理经验的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创办“车间”,该县人社局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其发放小额创业贷款给予扶持。创办人员可自行投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此外,还可实行“承包制”“代管制”。外发业务企业投资建设“车间”,有管理经验的村民承包“车间”,双方约定任务及利润。或外发业务企业负责投资“车间”、招收工人,委托有管理经验的村民管理“车间”生产,向其发放固定工资。

“我们各相关单位除了加强宣传,鼓励企业、村民参与外,还将有针对性地培训村民,让他们熟练掌握车间生产、管理、质检、安全等知识。”该县工信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此外,该县就业局将根据企业培训的实际人数按国家规定标准给企业发放培训补贴。并将加强与县人社局、县环保局、扶贫办、有关乡镇政府及相关村委衔接,吸取各方建议,为“车间”进村提供多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