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投入深入挖掘 安福古村修复激活“文化血脉
国家级传统村落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保护修复工程1月8日正式开工,这是该县迄今最大的古村保护工程,工程的实施将激活该县古村的又一条“文化血脉”。

编者按:传统古村落是乡土社会的缩影,展示着传统文化的肌理,沉淀着历史留存的记忆,是民众心灵深处对乡愁的寄托。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做到“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如何在保护修复古村中做到不生造,不作秀,坚持原汁原味?安福县正在进行的古村保护修复工程,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吉安网讯(刘丽强、王锋华)国家级传统村落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保护修复工程1月8日正式开工,这是该县迄今最大的古村保护工程,工程的实施将激活该县古村的又一条“文化血脉”。

一座古村就有一段尘封的历史,一座古村就曾流淌着“文化血脉”。近几年,该县陆续有7个村落被录入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其中1个晋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和级别位列全省前列。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县相继启动了古村保护修复工程。据介绍,该县在古村申报立项保护前,有关部门会组织文博、文史、党史、文联、新闻出版等部门相关人士,进入古村进行考察,从古村的历史渊源、文化含量、保护价值等方面深入挖掘、整理,并展开多轮研讨,最终形成共识。如果有保护价值的就进行申报,没有保护价值的就不申报。该县至今成功申报被列入保护的古村,都是按这个程序走的,部分还邀请了国家、省级文博专业人士实地考察论证。

在古村修复方案中,该县注重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再现。该县塘边村现保存着明清时期4处群落民居,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为我国南方独树一格的古民居,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群落”式结构民居。2014年,该村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该村保护修复中,该县对该村的儒商文化、建筑文化、宗族文化一同加以挖掘保护,不偏废其中任何一种。在保护过程中,县文化部门还对该村已婚妇女人群中流传至今的喝春茶独特现象进行整理,演绎成可学习可观赏的民俗表演《表嫂茶》。2013年4月,“安福表嫂茶习俗”成功入选全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一被誉为“团结茶”“和谐茶”的文化样式已成为塘边古村旅游文化的保留节目,也是该县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要复活古村的‘文化血脉’,就要求在保护修复古村过程中不生造,不作秀,坚持原汁原味。”安福县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该县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洋门乡上街村素有“罗霄山下千年古村”之称,该村丰富浓厚的千古礼仪、风土人情仍在延续并得以传承,特有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的某些精髓一直影响着本地及周边民众。对该村的保护,该县着重对其传统特色、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其中被完整保护下来的有清以前该村历代文人留下的部分文序、卷引、题跋、传记、楹联赞辞、图说名录和墓志铭等百余篇。而受到保护并被传承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十碗菜》和《十番锣鼓》。《十碗菜》唱词通俗生动婉婉韵和,使得酒席气氛既热烈又幽默和谐,体现出当地饮食文化高雅、文明的一面。《十番锣鼓》是一首用于婚喜庆典的民间吹打器乐曲,它在音乐整体结构和演奏技巧上,其完美性都要领先于周边地区,其中的两面三刀首曲子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被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的“活化石”。

古村文化建设已经纳入安福县全域旅游规划中,一种持续投入、深入挖掘、发展传承古村优秀文化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目前,该县已收集、整理《表嫂茶》《吃新节》《中秋烧塔》、“十番锣鼓”、十碗菜等特色文化品牌,并每年举行一次集中展示展演。以该县柘溪村为核心传承基地的“中秋烧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中秋节,烧塔祈福成为当地一道盛大的文化大宴。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