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手札
◆王渐鸣
按:
本刊此前曾辟“渐鸣谈艺”专栏,请我市年轻书法家王渐鸣与读者谈书画鉴赏。今年编者接续雅声,请其重操妙笔。王渐鸣斋号“邻蕉馆”,今年专谈手札,作栏目曰“蕉窗谈札”。
我们今天流行的电子邮件,上世纪还被称为书信。上溯到两晋时,那时写信的竹木片通常高不盈尺,所以也叫“尺牍”。后来,书写材料改为纸张,“尺牍”又称为“手札”。王羲之大量作品就是这样的私信。建国之后,随着毛笔逐渐退出日常生活,书写的习惯由从右往左的纵式改为从左到右的横式,传统的手札便只在书画艺术家或少数老文人间传递,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梁书(1905-1998),是隐居万安的画坛名家,早年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潘天寿等近代国画大师。1959年以一幅《井冈山全图》蜚声国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海、杭州等地举办画展,声名渐显后,八方求画者络绎不绝。
梁老以画名,书法为人所忽视,亦少见单独的书作。笔者前些年无意中在网上购得梁老手札一通两页,是寄给安徽省太和县赵庙医院张冬梅医师的。梁老于书法似乎没下过什么临帖功夫,全然无家无派的手写体,但那种生涩、老成、无意于书的状态,反倒有几分天真烂漫。
此札的内容颇有看点。冬梅医师此前慕名寄了一百元钱向梁老求张山水画,梁老回复说:“我的画润格稍高,花鸟每市尺一千元,山水每市尺一千五百元。”此札写于1995年,这样的润格标准是很高的,“一般干部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的。但面对求画者的恳切之心,老人家不忍拂其雅兴,遂折中画了幅花鸟给她。
艺术家的尴尬在此不言而喻。一方面想坚守自己的润格,另一方面又是理不清的人情。经历过浩劫余生的人,能重操旧笔已是幸福,能得到众人的抬爱便更加高兴了。但毕竟是90高龄的人,订个润格以挡住一些不必要的索取,也是自然中事。然而事实上,润格今天实施起来都很难,何况书画市场尚不发达的1995年。听许多熟识他的人说,当时去梁家,他兴来则挥笔相送,连同去的司机也常常蒙受恩惠,可见老人家的宅心仁厚。
此札结尾说:“作为一个画家来说,应要满足您的要求的。出在我手,丹心一片,同是炎黄子若孙,盈盈一水牵。”最后梁老为冬梅医师画了山水没有,已无从得知,但这话充满了温情。抚读此札,一个可亲可敬的老艺术家形象油然而生,这样的人如今很是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