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映像》序
每个人都是文化孕育下的个体。在散文集《庐陵映象》的创作中,吉安作家曾绯龙聚焦那一方地域的文化与自然生态,书写山水的文化高标与道德隐喻,寻找庐陵地理文化......

每个人都是文化孕育下的个体。在散文集《庐陵映象》的创作中,吉安作家曾绯龙聚焦那一方地域的文化与自然生态,书写山水的文化高标与道德隐喻,寻找庐陵地理文化与作家精神信仰的诗意共鸣,以此抵达人类精神的腹地,挖掘庐陵文化、生态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精神原乡和区域族群共同体想象。

首先,该书呈现出文化人的赤子情怀。随着读图化、娱乐化、快餐化文化的入驻,我们古老的文化正遭致损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困难重重。对此,作家深感焦虑,他倾情点燃乡村文化之火,激活文化记忆。《乡村琥珀》与《乡村的文化标签》等文章,就充分展示了一位文化人应有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

更重要的是,作家愿意在文本中关爱弱势群体如擦鞋女、板爷等边缘者,展现艾香、“谢巫婆”、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危云云、雕刻师刘恩洋、舞者谢欣以及画家陈桂明等很多可爱的人,他把坚强、感恩、正气的庐陵文脉道德谱系放置在这些人物形象中,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呈现出劳动、大地和生活的美丽。这种人性的温暖和光辉,不仅是爱意的呢喃,更有悲悯的情怀。

其次,书中反映出老男孩的青春怀旧。曾绯龙在故乡文化中迂回穿插、挥洒激情,因此从文化质地上说,是个永远年轻的“老男孩”。例如玩糖纸、戽水、与小动物为伍、摘野菜等等,这都是我们儿时的快乐记忆。而铁匠铺、货郎担、晒谷坪等等,则是我们童年另一道风景。但所有这些因诸多缘由而渐行渐远,于是作家在岁月深处打捞惆怅,如《乡音渐远》《血脉深处的农耕》《爱上“小可爱”》《舌尖上的乡愁》。作家还讲述了钱市街、田侯路、习溪桥、阿育塔等众多轶闻故事,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里,发现弥足珍贵的存在。可以说,曾绯龙把对庐陵山水及乡村记忆融为诗意美学的关照,民风、遗俗、信仰都得到诗意表达,那种青春怀旧的感伤气息在文本背后一览无遗。

再次,该书凸显出守望者的精神原乡。曾绯龙在散文中以镜像翻拍方式留存故乡的历史记忆,其中不乏革命记忆、童年记忆,也不乏文化记忆。莫言曾在2001年做过《小说的气味》演讲,谈到作家创作与故乡关系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马哈鱼的一生,与作家的一生很是相似。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故乡书写是每一个人都乐意去倾力打造的视域,因为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故乡,寻找精神家园和文化原乡,如同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所说:“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从此在的此在走向彼在,从而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在对庐陵文化生态园、吉州窑、白鹭洲书院、龙江书院等地方的诗意抒怀中,作家更是表达了对庐陵文化和美丽乡愁的热爱,也告知读者:只有书写乡愁好记忆,才能传递故乡好声音;只有书写地方文化精髓,才能讲好区域好故事。同时,庐陵先贤文天祥欧阳修杨万里等都有着道义、人格、心灵和文化的担当,作家敬重他们,在对其史实的梳理上,超越了感慨追忆、寻古访幽、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单一表达,而把生活积累、传统积淀、艺术才情、作家意趣与想象力融合在一起,通过文化审美烛照下的历史反思与感悟、灵魂的探寻与追问,反映作家本体与庐陵先贤镜像自喻的审美体验、生命风骨、精神境界与思想质地,为我们提供一种社会生活的深刻性、整体性和复杂性,凸显出作家希冀通过文化的还原与激活,重新建构守望者精神原乡的传统图景。

最后,书中展现出和谐的生态诗学。初读《庐陵映象》,就感觉视野开阔,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让我梦回庐陵。那里是小桥流水人家,鸡犬相闻、阡陌纵横,田园牧歌的韵味跃然纸上。作家通过山水自然的勾勒,打通了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通道,激活了庐陵文化基因中的审美印记,从而呈现出一种生态诗学视域下的文化探寻,实现了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深度融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博大宽广胸襟往往塑造人的性格;而水是缱绻温柔的,老子曰:上善若水,在山水养育下的人与自然具有特别灵气。《庐陵映象》一书中,非常详尽地解读山水文化地理,例如井冈山、武功山、青原山、赣江、中心城区等,从文学地理学上来说,作家笔下的“山”“水”“城”为庐陵群像和革命群像生命力张扬的缩影。这些自然的坚毅与柔韧造就了吉安的山水文化及人物性格,这也是众多庐陵先贤和革命先驱愿意在这块土地上坚定自己的信仰、书写人生壮丽篇章的原因所在。是的,庐陵文化与自然山水所孕育的朴素、温暖、敦厚、正气的人文情怀,给我们充塞浮躁、焦灼和困惑的灵魂以莫大慰藉,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和谐、自由与快乐。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