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实体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2016-12-16 19:33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为全面了解我区实体企业经济发展情况,提升实体企业经济抗下行压力的能力,推动实体企业经济健康的发展。根据区政协常委会安排,社发委组织部分委员就“全区实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我区实体企业经济发展总体平稳,财税贡献率越来越大。一是工业主导产业聚集不断加快。目前,园区内实体企业有239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68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及节能照明、医药制造、化工制造(含林产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全区工业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1-11月,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4.1%;化工制造业完成工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13.4%;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11.6%。1-11月份,园区内企业完成国税入库10213.1万元,增长17.99%。二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39亿元,增长9.6%,占GDP比重的30.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在40%以上,三季度达到42.6%的水平。三是全面落实“降成本、优环境”政策,缓解实体企业经济下行压力。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降成本优环境政策,为企业节约成本达27113万元;1-11月份,为40家企业发放“财园信贷通”贷款1.728亿元,切实增强信贷对实体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筹措资金,积极兑现省市区各项奖励扶持政策资金665万元。

从调研情况看,区内实体企业经济虽然呈现增长势头,但仍面临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及企业发展要素制约等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内实体企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单一,缺乏龙头企业。如全区17家规上服务企业,只占全市总量的3.7%,1-11月份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只有5.7亿元,总量还是较小。园区内实体企业能享受“中央、省、市关于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优惠的不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从国税看,区内239家实体企业中今年1-11月税收入库总量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2家,全区实体企业国税总入库不及泰和县合力泰1家企业税收的一半。二是企业品牌意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主要对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处于生产链的低端。创立自己的品牌,打造高端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园区企业产业链不长,产业聚集率低。园区内企业上下游产业关联度较差,同类企业扎堆现象较重,制约了企业快速发展。

2.企业发展受要素制约的矛盾突出。一是园区承载平台不够,发展空间受限。我区工业用地指标较紧,新工业园区可开发的工业用土地不超过600亩,富滩工业园区的存量土地也不多,且中心城区征地拆迁等成本不断攀高,致使部分初创企业进不了园,甚至已落户企业因用地问题而转移它方。二是园区服务平台不完善。园区生活性配套服务功能不全,缺乏商贸、休闲、学校、银行、公交等服务设施,给企业招收和留住熟练工人、优秀人才和高管造成困难,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全区招商引资工作也带来了许多困难。

3.合力帮扶有差距、服务环境待改善。一是政策落实有差距。原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有“慢、拖、折扣”现象;二是办事效率有差距。部分企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没有真正实现并联审批,如一般工业项目从准备申请资料到完成项目审批需要一年时间甚至更长,由于涉及部门多,流程长,有的企业需多次反复补齐申请资料。三是服务意识有差距。重商、亲商氛围不浓,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单位存在行政权力部门利益化现象。

4.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等政策有待完善。一是招商政策上内外有别,园区内外企业享受待遇不同,本地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国企、招商引资企业的政策优惠;二是部分园区企业存在“圈而不建、建而不投、投而效益低下”、“厂中厂”、“厂房变仓库”现象;三是不履约现象较为普遍,区政府按照《招商引资协议书》的约定兑现相关优惠政策,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奖励也按期足额到位,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兑现《招商引资协议书》约定的税收、建设规模和建设进度,正是招商引资、园区管理办法的不完善,造成对于企业的不履约行为,缺乏有效制约的措施。

二、提升我区实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1、创新观念,提升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一要转变招商引资观念,由过去“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招商方式转到紧盯国内五百强、台湾及世界五百强项目上来,充分挖掘利用园区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要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培育支柱产业集群发展。以园区电子信息及节能照明、医药化工(含林产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基础,招引其上下游企业进园,建立配套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引进居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企业,拉长产业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抢占产业高地,以技术链提升产业价值链。从而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形成下游带动上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跨省(市)经营机构在青原区设立集团总部,对已落户及本地现有总部企业进行扶持,进而提升青原区税源集中度。

2、融合发展,破解工业园区发展瓶颈一要以产城融合的理念,抓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抓好园区的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园区各项服务设施,建设好园区公租房、学校、医院、菜市场、银行、购物及文化娱乐设施,满足企业和员工生活需求,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园区、城市新区,使之引得进企业,留得住人才,稳得住员工。二要破解企业用地结构性矛盾。首先,出台新的入园企业的供地政策。按照规划先行原则,依据项目建设进度,分期供地。对已供土地未达到约定建设进度和合同约定条件,暂缓办理后续用地供给手续;对于受市场影响,难以建设或投产的项目,不再办理后续用地供给手续,改变以前企业占地多、效益差等现象。其次,盘活园区现有土地。加大对园区内闲置土地清理和闲置厂房合理置换力度,一方面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摸底,引导企业对闲置厂房等存量资产进行分类利用,另一方面引导建而不产或低产落后企业进行转让、更新,以“腾笼换鸟”方式让闲置土地、厂房向“有资金、有项目、高新技术、绿色环保”企业流转。三要利用区位优势,打造青原电商等服务业聚集区品牌。充分利用吉安贸易广场升级为省级服务业聚集区的成功经验,挖掘奥克1991、青原山等潜力项目,创建新的省级电商等服务业聚集区品牌,努力形成我区电商等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3.强化帮扶,改善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坚持以“企业为基”,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把企业帮扶作为工作常态,进行“一对一、点对点”帮扶,缓解企业用工、用电、用地等实际问题,真正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一是要通过帮扶推动区内企业产品升级。把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途径,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依托井冈山大学,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转化。通过科技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和检测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和升级,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二是要通过帮扶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围绕战略定位、资源环境等要素创新商业模式,增强企业锁定目标客户和寻找战略赢利点的能力,准确定义用户需求,改进产品和服务。引导企业围绕供应商、经销商、市场中介及竞争对手等合作伙伴进行创新,打造可持续能共赢的商业环境。引导企业深入推进“互联网+”发展理念,鼓励传统产业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运营模式,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实体经济服务水平。以“多规合一”为统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三单一网”建设,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转变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大力推进物流和仓储园区建设,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各种物流费。

4、顺应发展,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园管理办法。结合中央、省市区“降成本优环境”意见,修订新的适合我区招商引资、项目入园管理办法。首先要出台政策,切实解决招商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财园信贷通”、“惠农信贷通”、“续贷宝”、“创业发展基金”和“电商基金”等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难等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建议区财政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购买标准厂房贷款按贷款比例进行贴息补助;对有市场有回款有效益但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在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贷款贴息;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进一步规范区内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登记、审计、保险等中介机构收费行为;鼓励区内银行以政府采购合同为依据向政府采购中标供货商提供信用贷款等融资服务,支持民营企业采用知识产权、仓单、商铺经营权、商业信用保险单等质押融资;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区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品牌。其次将招商引资从主要依靠提供廉价要素和优惠政策等,转到主要依靠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招商环境上来。建议区政府出台相关奖励政策,促进实体企业创新发展。一是设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税收优惠奖”。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奖励与项目建设进度、投产时间、税收贡献度相挂钩,将一定比例的建设奖励放在项目投产并达到约定税收条件后予以兑现。税收优惠奖励应与项目用地单位面积产生税收多少相挂钩。改变目前税收优惠奖励仅有最低奖额,未与项目用地税收贡献率挂钩,造成企业用地面积越大,亩均贡献越小的现象。二是设立企业创品牌发展奖和著名商标奖。加大工业企业创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奖励力度,兑现奖励政策。再次区内所有实体企业实行同等国民待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园区外民营企业、本地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享有与园区内企业的同等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