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1101年的诗意永和
2016-12-11 22:4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吉州窑新貌 段敏瑞 摄       

公元1101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一叶扁舟,载着一代文豪苏轼从赣州,沿赣江顺流而下,往中游的西岸———庐陵(今江西吉安县)的永和镇驶来。

这一年,是庐陵郡建制至今2200年史的中间点。这一年,也是永和最早设置官吏、改“东昌”为“永和”的一百年。

一幅千年的永和诗意画卷,随着苏子的思绪和脚步,从此徐徐展开。一

四年前,年已62岁的苏子由于“党争之祸”,被一贬再贬,直至被送到了荒凉的海南儋州。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意心态,苏子艰难地度过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谪居生活。一年前,苏子才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州郡任便居住”(意即除了不许进京城,随你去哪儿),他于是启程北归,目的地是他念兹在兹的理想栖息地———江苏常州。

苏子一路北归。1101年,四月初的赣江,夹岸桃花正在盛开,而江水却突然无故大涨,素有“十八滩”之险的赣江上游三百里,竟然没看见一块大礁石。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苏子此泊永和,是奔着心仪已久的清都观而来。

永和镇地处赣江中游,是南北交通的枢纽。1101年的永和,已是舟车辐辏、民物繁庶,被时人誉为“江南三大重镇”之一。以永和镇为地处中心的吉州窑场历史悠久,它创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到北宋末年已臻极盛。因为吉州窑,永和镇曾经“陶埏者半之,窑烟竟日夜”,出现“烟火数千家”、“附而居者数千家”、窑工上万人的盛况。吉水诗人杨万里曾有《至永和》诗,道尽永和的繁华:出城即便见青原,正在长江出处天。却到青原望城里,楼台些子水云边。

永和镇百姓可不过问什么“元祐党人”的政治倾轧斗争,他们只钦慕心中的才子。有宋一代,作长短词或浅吟低唱或慷慨悲歌者如天上繁星,各领风骚。他们的这些歌词,甚得永和窑工们的欢喜。在出土和馆藏的吉州窑瓷枕上,就发现了窑工们书写的柳永《商调·阳台路》和周邦彦《浣溪沙》《隔浦莲》。

在吉州窑工的心目中,苏子无疑是天上繁星中“最亮的一颗”,他们念苏子、爱苏词。毕竟,站在苏词后面的那个苏子,冲淡开朗,真率风趣,潇洒通达,热爱自然而略带点忧郁,感悟人生而略带点迷茫,真是可爱得不得了,怎不叫吉州窑的追星族们意乱情迷?况且,把苏子的流行歌词书写在自家的器物之上“将与买人看”,硬是要畅销不少,赚多些银两,好让老婆崽女能多吃些羊肉———时谚有云:“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早已被时人唱得滚瓜烂熟,他的《沁园春·情若连环》也被永和窑工摘录在一个玉壶春瓶上: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有如当今大众之追捧“天王巨星”,苏子来到永和,令永和百姓惊喜不已,莫不欲睹其风采,万人空巷的景象可以想见:除了缙绅云随,更有成百上千的顶戴四角幞头、身着布衣、满脸被窑烟熏染的窑工们,携带着妻儿老小,伫立在永和堤岸上,欣喜地欢迎着这位“当今最流行歌曲的创作者”。

其实,万人空巷看苏子,并非永和镇所独有。两个月后的六月十五日,苏子坐船循运河去往常州。正值大热天,他坐在船头,头戴独有的“东坡”小帽,露出胳膊消暑。运河两岸站满了百姓,大家渴望一睹名士风采。苏子见状,回头对同行的客人说道:“莫看杀轼否!”其为时人爱慕如此。而苏子的自嘲,也颇具“看杀卫玠”的风度。

苏子径直奔清都观而来。

清都观创建于南唐年间(937年—975年),砖木结构,至今犹存,是江南著名的道观之一。与宋时其它各地一样,永和镇佛道盛行,寺观林立,香火旺盛。清都观只是永和镇众多寺庙道观之一,其它尚有智度寺、慧灯寺、本觉寺、古佛寺、宝寿寺、守约斋等。

苏子的一生,贯穿了对佛道的向往,他说他曾梦见自己上辈子就是一个道士,骨子里存藏着清静无为思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寺观是苏子凡所历处的必去之所。永和有清都观,苏子岂能错过?

永和的清都观为何一直在苏子的“默存”中?他是怎么得知永和镇有一座清都观?这要缘于他的挚友、门生、文学史上并列“苏黄”的文化巨匠———黄庭坚的呼唤。

十八年前,黄庭坚在泰和任县令时,看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吟罢“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之后,来到百里外的永和,他游览了清都观的逍遥堂,用过早餐,赋诗一首《十月十五日早饭清都观逍遥堂》:心游魏阙鱼千里,梦觉邯郸黍一炊。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

到达挚友曾经题咏的道观,苏子心事重重。经与道士谢子和一番交谈,得知两人竟是同年所生,见对方竟然童颜鹤发,而自己却两鬓苍苍,苏子不胜感慨,赋诗一首《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流年与我同。自笑馀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

苏、黄游永和清都观,是相隔了18年。对于二者的先后早晚,南宋文天祥就曾理清过。他的《游清都观次苏轼韵》道尽两位巨匠相识、相知、相念却又在最为艰苦的晚年不能相聚、最后只能共挂一堂的怅恨:“江西诗祖早相逢,晚见儋州放此翁。烟雨冥鸿万里外,风霜遗像一堂中。归来铁汉论心好,惜不玉人携手同。江水悠悠川溯恨,斜阳燕子倚秋空。”

在永和人民的美好记忆中,永远存在一个虚拟的“苏黄会”。

清都观保存了苏轼题诗、题字,还保存了苏轼的另一件真迹,他的一首亲笔诗———《秧马歌》。那是六年前,苏子被谪往岭南,路经庐陵时,为泰和人、著名农学家曾安止所作的《禾谱》而题的诗: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何用繁缨与月题,朅从畦东走畦西。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苏子游永和,对作为宋时最负盛名的大型综合性窑场之一的吉州窑,只字未提。这对于爱好传说的永和人来说,不能不算是个遗憾。但苏子享用、品评吉州窑所产器物,无疑必然。因为道观寺院待客,饮茶应是题中之义。宋时茶道,茶必点茶,盏必黑盏,追求的是“茶欲白而盏欲黑”。而苏轼之于点茶与黑盏,曾作过传诵千古的吟诵《送南屏谦师(并引)》:

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十月廿七日,闻轼游落星,远来设茶,作此诗赠之。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苏子说,听说我到落星寺去游玩,道人谦师就一大早从南屏山观赶来,给我亲自表演了一手“点茶”功夫———“天台乳花”茶艺,那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世上仅有的精湛技艺啊!然而,更让我惊异的是,他用的茶盏竟然是黑釉兔毫斑点盏,使茶汤呈现出奇幻的酒花,宛如从玉壶春瓶中刚刚打出的鹅儿酒。先生您有意续写《茶经》,一定能青史留名!

这是苏轼在杭州任上时的得意之作。那时的苏轼,意气风发,春风得意。诗中的“午盏”,就是“乌盏”即天目黑釉盏。“兔毛斑”,即是黑釉兔毫斑点盏。“春瓮”,即玉壶春瓶。而黑釉兔毫斑点盏、玉壶春瓶,以及木叶天目盏、剪纸贴花天目盏,正是吉州窑所产典型器物。

苏子游览完清都观之后,是否还到过永和的其他景点,例如凤冈精舍、秀水沟、佛姥墓、绿野坊、金凤桥、秋月寒江亭、辅顺庙等等,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不得而知。不过,苏子留下了东坡井、金钱池、讲经台三处痕迹。连同后世名人留下的故事遗迹,永和曾出现了“永和十五景”。两百年后,著名散曲作家、诗人、散文家贯云石为永和诸景作了一首《凤冈仙境赞》词:

天星分翼轸,地势接吴楚。唐开匡仙祠,宋达丞相府。绿野清都观,游赏堪画图。到处锦绣铺。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几千户。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监丞祠小花,佛姥墓蹴鞠,读书台,士大夫谈古今。东连翠竹,西出螺浦,南跨庾岭,北接天岳。乱纷纷,来往人不绝,一带儿,丹砂渡。更有那,苏子瞻墜履如故。连理枝,一枝枝生白鹤山中。并头莲,一朵朵出金钱池浦。秀水沟,一湾湾游鱼洲渚。只的是,景物异俗文墨邦、江南第一所,一答儿风流土。晴窗凤岭云,朱帘暮山雨。精舍书声莎草湖,看着那百花园歌舞,更有丹青无比画不足。

赣水苍茫,江帆点点。苏子游览完永和后,也许又住了一宿,但毕竟还是走了。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子至常州而病卒,享年66岁。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梦想,他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也就成了谶语。

1101年苏轼游永和前,永和除了“生齿之繁、舟车辐辏”之外,并无文化名人。但1101年苏轼游永和后,犹如钟声激荡,使永和这块土地人才呈井喷式的涌出,为庐陵从此开启文化大繁荣篇章、终于成就“文章节义之邦”美誉贡献了力量。

1101年,苏子游永和时,永和人欧阳珣正好20岁。金人南侵,他大呼“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被金人活活烧死,是庐陵地区有记载以来首位死节者,成为庐陵继欧阳修的“文章”之后开启“节义”之名的肇端。此后的胡铨受欧阳珣的影响,极力主张抗战,反对投降,上疏乞斩秦桧以谢天下,震惊朝野,成为庐陵继欧阳修、杨邦乂之后的第三忠。一百三十六年后,祖籍永和、传说生于永和、恩师为永和人、妻子为永和人、与永和有不解之缘的文天祥诞生,后来考取了状元,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成为庐陵第五忠。而文天祥之临乱持节、谈判、被执、不屈、死节过程,简直就是欧阳珣殉国版本的复制。

1101年,苏子游永和时,一个名叫舒娇的女子正值豆蔻年华(根据宋代永和人欧阳鈇《杂著》“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间,余见有元佑、崇宁者”的记载,推论舒娇生活的年代应在公元1090年至1170年间)。后来她的制瓷技艺在吉州窑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成为吉州窑“五窑”之一的掌舵人。《中国美术辞典》和《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均将她作为宋代著名瓷塑玩具和人物瓷塑家入传,也是两辞典中收入的唯一女瓷塑家。

二十五年后,永和诞生了周必大。他成为四朝重臣、中国胶泥印刷的第一人,也是庐陵第四忠。

二十五年后,永和诞生了欧阳鈇。这位终生不仕的学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被杨万里、周必大推崇备至。

一百年后,永和诞生欧阳守道。他成为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在主持白鹭洲书院时,曾在一榜中考取47名进士。

1101年的苏子之游永和与庐陵文化大繁荣,也许没有线性因果,但无疑具有文化启蒙的里程碑意义。据统计,自1101年后,永和共出过37名进士。而歌咏永和的诗词则达上百首。从此,永和的天空诗意璨然。

人们常说,谈江西文化之盛,必言庐陵;谈庐陵文化之盛,必言永和。永和,一个撮尔之镇,竟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与上郡昌邑声名媲美,除了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之外,众多文化人物徜徉其间、歌以咏志,大概才是其奥秘所在。

而点亮永和诗意之光,苏子居功至伟。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