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永丰推进产业扶贫见闻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以后,如何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特别是在资源条件匮乏、农民种养技术习惯落后和市场前......

□刘学武、范修楠、郭亲濠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以后,如何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特别是在资源条件匮乏、农民种养技术习惯落后和市场前景不稳等因素下,选准选好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致富路径,是摆在脱贫攻坚中的一道绕不开的课题?近年来,永丰县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造血式”脱贫新路子。

因地制宜选准脱贫产业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农村中有比较形象的说法,那就是“进什么厅堂吃什么饭,站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八江乡江浍村是“十三五”贫困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全村共有32户贫困户,116人,一直以来靠传统的水稻种植维持生计。结合村里的劳力、土地、水源等实际,包村挂点帮扶工作组通过走访村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今年5月初,帮扶工作组在江浍村建起了40亩的标准蔬菜大棚,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帮扶措施,吸引了28户贫困户参与。

眼下正是秋延辣椒季节,采摘着一只只青翠欲滴的秋延辣椒,贫困户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承包了3个秋延辣椒大棚,长势非常不错,辣椒纯收入3000来元基本没问题。这在以前可想都不敢想!”江浍村红卡贫困户刘莲英开始憧憬着脱贫之后的生活。

目前,永丰县根据县域地形和种养习惯,在县城附近的北部区域打造了永吉线、抚吉高速(永丰段)蔬菜扶贫产业带,在东部区域发展白茶、双孢蘑菇等产业,在南部山区发展白莲等产业;全县涉农产业共带动贫困户2660户10831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人均增收2697元,户均增收9546元。

固化利益发展脱贫产业

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发展并参与入股分红,是永丰产业扶贫的又一新举措。

眼下,正是淮山大量出土上市的季节。走进恩江镇石桥村新天地家庭农场淮山种植基地,扑面而来的是忙碌、喜悦的丰收气氛。

新天地家庭农场由返乡农民工李冬卫投资1700多万元创办,每年预计产值上千万元,纯收入超过500万元。为响应政府号召,该农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广泛吸收贫困户参与劳务、入股分红。石桥村24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可获得收入1500元,劳务收入人均可达1.2万余元,以5000元产业奖励资金入股,户均分红可达1000元以上。

同样,石马镇金棠烟叶专业合作社近两年吸纳石马及周边乡镇贫困户63户参与烟叶生产,贫困农户除了每亩收益2000元至3000元,每户还能在合作社获得600元至1000元的股份分红,参与合作社的63户烟叶生产贫困户全部脱贫,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永丰县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带动了1700余名贫困群众务工,人均增收2000余元;吸引了1056户贫困户投入1478万元参与产业发展,固化了与企业、基地的利益联结,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党建带动引领脱贫产业

“农民要致富,支部来带动”,在藤田镇中西山村,靠种植百合致富的邹先佼,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产业党支部在村民心里的位置。近日,藤田镇中西山村贫困户邹先标到自家的百合种植基地,进行田间管理,脱贫信心一天比一天更坚定。前几个月他种植的5亩百合喜获丰收,卖了个好价钱。“感谢党组织给了我发展产业的信心、是党组织引领我走上了致富路……” 邹先标如是说。

今年以来,永丰积极探索精准脱贫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创新思维,把党建融入脱贫产业,鼓励党员干部、产业发展能人引领脱贫攻坚,一批批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领头雁”有效激活了脱贫攻坚动力源。省劳模、佐龙乡富裕村党支部书记钟光平,通过帮种子、帮技术、帮销售等将自家承包的蔬菜大棚无偿供给12户贫困户经营,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省劳模、三坊乡罗坊村高山红果业合作社理事长胡怀松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劳模工作室为平台向全乡种养贫困户展开日常培训和经验交流,并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优先吸纳利用贫困农户土地、劳力等资源,就地带动全乡1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近2000余元。

目前,永丰已在蔬菜、蘑菇、烟叶、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链上引导种养大户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销售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392家,发展家庭农场1712个,成立产业支部48个。这些“嫁接”在产业链上的党组织,一方面努力搞好各种生产服务,帮助解决贫困村民种养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帮助贫困村民找准“症结”,开对“药方”,根治“顽疾”,引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