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惠泽暖民心———发改委驻村精准脱贫工作纪事
来源: 吉安县报 2016-11-25 14:5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万福镇圳上村,位于县城以北,距县城70公里,全村12个村民小组,669户,贫困户总数102户326人,人多田少山地少,村里无任何产业是这个村最典型的特点。该村也是县发改委的扶贫联系点。

日前,记者一行乘车沿着新修的水泥路驶进该村,道路平整,一个个整洁农村小院错落有致,谁能想到,这些村过去不通路、没水喝,如今处处是一派幸福平和景象……“县发改委帮扶工作组的到来,真是让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委会主任罗金根直夸工作组给村里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合力攻坚,铺就致富大道

入村帮扶做什么?怎么做?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刚进驻该村的工作组心里敲起了鼓。“办暖心事,解百姓忧,是当下帮扶的首要工作。”县发改委驻村第一书记兰兆义说。为此,工作组专门召开村“两委”班子座谈会,并挨家挨户入户走访,进一步了解村情民意。

走访过程中,工作组了解到下沙自然村一段千米长的路一直无法修通,阻碍了该村300多人生产生活和出行。原因是,修这条路要占圳上自然村土地,以前村干部为这事也做过工作,但圳上村的老百姓说:“修路可以,但绝不能占地。”“要致富,先修路”,如果老百姓连门都出不去,还怎么发展农业生产,又怎么去致富?工作组下定决心,碰到的第一块“硬骨头”,得必须马上啃下。他们和镇、村干部一道,深入圳上村一家一户做工作,讲道理,一次做不通就两次,两次做不通就三次,直到做通为止。最终经过工作组和镇村干部白天黑夜耐心细致地沟通协调,圳上村老百姓终于同意修这条路。“路通到家门口,以后收割机可直接进村,太方便了。”下沙村的群众啧啧夸赞驻村工作组给他们做了件大好事。

落后村子大多基础条件差,修路、架桥、治水都是村民急需解决的难题。驻村工作组迎着百姓的期盼,扑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干。村里彭家村桥和水浒桥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桥,6个自然村1000多群众出行要绕弯多走3公里路。由于村里拿不出资金,工程一直无法实施。了解这一情况, 兰兆义和工作组的同志做方案、打报告,不辞劳苦往各部门跑,苦口婆心跟领导沟通,先后争取维修两座桥的项目资金18万元。目前,工程1个已经完工,1个正在紧张施工。

群众呼声就是工作方向标。下沙村200亩田地因为缺水,几乎年年没收成。工作组了解实情后,通过积极努力,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16.8万元建了一座提灌电排站;圳上村一座水陂需要维修,工作组二话不说,及时与部门沟通,争取到2万元维修资金;村里下肖水库急需加固和斜管需要翻新,兰兆义和工作组的同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乡亲们落实水库加固和斜管翻新资金8.3万元;在兰兆义协调努力下,村部、村卫生室和村计生服务室都相继进行了完善整治。圳上村的干部感慨地说:“发改委的干部有魄力,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村今年一年建的项目比过去几年建的还要多。”

基础设施建起来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问题绝不能袖手旁观。帮扶工作组的同志认为:单靠物资、资金帮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把空壳村变成富裕村,我们不能只是给村民留下一堆硬件设施就走人,还要为这里“输血”,要让这里“造血”。

帮扶工作组坚持因户施策,鼓励贫困户发展多种产业。产业以长效为主、长短结合,通过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帮助贫困户短期内受益脱贫;通过长效发展的产业项目,帮助贫困户获得长期的稳定的收入来源,防止出现返贫现象。

截至目前,在帮扶工作组及镇、村干部引导下,圳上村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覆盖全村102户贫困户,合作社经过大半年运作已经产生效益,每户贫困户都从中获得了经济红利吉安县发改委还专门拿出产业扶贫资金10万元,协助村里发展井冈蜜柚种植104亩,贫困户人均一亩。

暖心小事,干群鱼水情深

在产业发展、修路建桥、危旧土坯房拆除建新等大事情上驻村帮扶工作组、镇村干部倾心尽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得让群众满意。而在一些小事情上,他们对贫困户也是细微入至,备至关怀。下沙自然村贫困户于炳生,70多岁,村委会会计余雪仔与他结对帮扶对象后,发现老人睡的床是用几根木棍扎的,房间没有电,床上被子破烂不堪,驻村第一书记兰兆义及其他村干部当场捐款,给老人卖床和被子,并现场请来电工帮老人接通电。看到大家为自己搞卫生、铺床、装电,于炳生老人含着热泪拉着兰书记的手说:“共产党的干部比我亲生儿子还要亲。”

哪家贫困户有几口人,有什么困难,兰兆义都记在心里。为方便服务群众,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主动输入到贫困户手机中,注上自己姓名,便于贫困户拨打。同时,把村里所有贫困户电话号码和户主姓名也存入自己手机中,这样,只要贫困户一打电话,兰兆义就能叫出对方名字,既让贫困户感到惊讶心里又充满暖意。

“兰书记是打着灯笼也难得找到的好干部呀!上半年,村里为贫困户搞了一个50亩西瓜种植基地,兰书记每天早出晚归,带领贫困户在基地上拔草、松土、施肥、浇水,有时天气热,群众劝他去树下休息,他不但不去,还把头上戴的草帽让给贫困群众。见在西瓜基地上做事的群众口干没水喝,兰兆义自掏腰包,来回走3公里多路给群众卖矿泉水喝。”说起兰兆义在村里的扶贫故事,村党支书记罗金苟一直为他点赞。

“我们组长兰书记,今年已经58岁,还有两年就要退休,在村里他拼着命干,图的就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心里想着的就是让老百姓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帮扶工作组的同事这样评价兰兆义。

县里要求第一书记驻村每月不低于23天,兰兆义每月都超过26天。村里贫困户群众,没有一个不认识他,就连村里一般群众,大多数也认识。兰兆义和贫困户打成一片,和村里群众感情深厚。在村里,无论去哪家走访,群众都很热情,端凳子给他坐,泡茶给他喝。前不久,兰兆义老婆生病住院,紧接着孙子生病转院到湖北,由于脱贫工作处在节骨眼上,他没能及时回家照顾,一直坚持在精准扶贫一线。村里群众知道后,心里特别过意不去。为表达一下心意,圳头村群众多次悄悄地将家养的土鸡、土鸭放在兰兆义的房间门外,下沙自然村贫困户陈春香送来了麻油,陈永达送来了花生,彭香生送来了绿豆、黄豆,新岭下自然村贫困户周秋香送来了土鸭,非贫困户刘新姑送来了土鸡蛋……一方面以此来感谢兰书记为村里办的那么多好事,另一方面给他生病住院的老婆、孙子补补身体,兰兆义都一一婉拒了。他说,“造福百姓是‘第一书记’职责所在,我深知扶贫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原载2016年11月25日《吉安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