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借鉴“旅游+”,做靓全域旅游的“吸睛度”
来源: 中国江西网 2016-11-18 08:51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拥有“红绿古”交相辉映旅游资源的青原区,地处吉安市中心城区,在今年2月已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编者按】: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域旅游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吹响全域旅游的号角,响应国家旅游局“务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为我省助推旅游强省建设鼓与呼,在党代会召开期间我们聚焦全域旅游,“点赞”过去五年我们取得的成绩,“点赞”未来五年我们所奋斗的美好蓝图。中国江西网开展“聚焦党代会—全域旅游看江西”系列访谈,邀请全省11个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市(县、区)主要领导,就各地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所做的探索、实践分享他们的思路和举措。

1

吉安青原区区委书记李军接受中国江西网访谈

2

吉安青原区区委书记李军接受中国江西网访谈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陈婧娴、骆莹报道:拥有“红绿古”交相辉映旅游资源的青原区,地处吉安市中心城区,在今年2月已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加快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青原区一直在摸索和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借鉴“旅游+”模式,做长旅游产业链;推进“项目化”建设,做宽全域旅游景观带;实施标准化建设,做靓旅游景区“吸睛度”;创新市场化运营,做旺旅游业态消费区。在江西省第十四届党代会召开之际,吉安青原区委书记李军接受了中国江西网记者专访,畅谈了青原区在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特色化“路子”,以及如何有效实现全域旅游资源科学整合,推进青原旅游快速转型升级。

对话李军

中国江西网:请问青原区有哪些特色旅游资源?

李军:青原区最突出的旅游资源特色就是历史文化加上优良的生态环境。

青原区的国土面积有将近1000平方公里,它从西北到东南是一个条状,长度大概有100公里,宽度10公里左右。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区位以及“红绿古”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青原区拥有以中央苏区的胎盘和基石——东固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青原山净居寺为代表的佛禅文化;以文天祥、胡铨、王阳明为代表的历史名人;以阳明书院为代表的理学文化。

青原区森林覆盖率将近70%,是旅游的一个富矿。拥有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2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国家级生态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等国家级乡村旅游荣誉11项。

中国江西网:青原区如何加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李军:为了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最后转变为经济优势,我区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借鉴“旅游+”模式,做长旅游产业链。一是从青原区的旅游优势来出发,发掘不同的旅游人群细分市场。融合喜爱看山、看水、探古、乡村旅游、参禅和高端、大众、本地、外地等不同类型的游客,采取“旅游+”的模式,针对不同的人群来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青原区这些年在着重打造红色旅游,去年的红色旅游为目的接待游客已超过两万。二是做好“带一接二连三”文章,重点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工旅结合项目、农旅结合项目,加快实现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深度融合。

2.推进“项目化”建设,做宽全域旅游景观带。一是规划先行,景区做精。青原区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做了一个“青东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全域旅游规划,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如果规划不好,宁愿不做,做不好反而不利于旅游产业发展。所以要规划先行,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景区做精。而是开展网格化的“三改三清”、村镇风貌整治等工作,就农村旅游突出的问题,进行全域的整治,全力打造“乡乡有平台、全域是景区”。

3.实施标准化建设,做靓旅游景区“吸睛度”。一是把景区的设施标准让游客一进景区就能一目了然。二是旅游的服务要标准化,青原区已经建立了旅游示范村的标准,农家乐标准、乡村民宿标准。使游客能充分享受到高端、人性化的服务。

4.创新市场化运营,做旺旅游业态消费区。一是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引进外来知名公司进行经营,采取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二是做活旅游营销,通过多媒体手段,通过智慧旅游的建设、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来促进旅游营销。

中国江西网:请问青原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有什么优势?同时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全域旅游有什么作用?

李军:青原区入选为“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同时也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还荣获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11项国家级荣誉。由此可以看出我们青原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获得了各级的认可。具体的来说有交通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乡村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政策支持优势。青原是中央振兴原中央苏区援建对象,国家旅游局、省旅发委对口支援,我们借助这个机遇,促使我们乡村旅游有大的发展。

今年是江西省“乡村旅游提升年”,我们因地制宜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是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原区大部分属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非常大,资源也很丰富。从去年的现状来看,乡村旅游目前来说也是青原区参与人数最多、受益面最广、带动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一个产业。乡村旅游这个产业不但能极大提高青原区的知名度,更加可以致富。

中国江西网:自青原区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对当地旅游发展起到了什么促进作用?

李军:青原区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这个“东风”对青原区的旅游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升知名度。现在接待到访客人,会很自豪的介绍我们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而且是首批公布的。可以吸引游客,提高知名度。

第二,促进旅游发展力度。一是全区上下加大抓旅游发展力度,成立全域旅游创建小组,书记、区长担任负责人,各部门实现联动,来保障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二是全民的参与,提高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得到了全区老百姓的积极支持和拥护。

第三,呈现全产业融合态势。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推进“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扶贫”的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园、井冈蜜柚“老乡工程”、鹭洲春酒寨、奥克1991等融合产业代表。依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研学”,精心开展的佛禅文化研学游活动、理学文化研学游活动、庐陵文化研学游活动。

第四,旅游综合效益得到体现。在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增长幅度达到了21.5%。预计到2017年底,我区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新增就业人数将超过20%,20%以上的贫困人口将可以通过旅游实现脱贫。到2017年底,我区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率将达到15%以上,农民因旅游发展直接受益将达到20%,推进旅游四项经济指标增幅将均达25%以上。

中国江西网:为了提升青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青原旅游在市场营销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呢?未来还将有什么新的举措来更好地强化青原旅游的市场营销宣传?

李军: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对青原区旅游市场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区积极创新了旅游营销新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是创新节会营销。今年以来,我区举办了第六届庐陵文化旅游节、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禅韵音乐会、京九沿线13家媒体采风团等,这些活动的成功开展对塑造青原旅游文化品牌、推动旅游强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由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2016江西旅游产业博览会上,青原区首次以独立展区的形式亮相,其厚重的历史,多彩的文化和优良的生态得到了游客的赞赏,青原区红君红酒也荣获“最受欢迎的十大乡村旅游美食”。

二是创新活动营销。全面启动“滴滴出行”“沿着江西高速去旅游”畅游青原全域景区营销活动,开创了“青原旅游+互联网+出行”、“青原旅游+高速+出行”的旅游市场营销新模式。积极主动对接各大知名旅行社和旅游集团,举办了青原区2016“中国旅游日”活动暨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游开游仪式,51家旅行社就田园休闲观光游进行踩线。

三是创新媒体营销。争取到央视品牌节目《故乡》、电视剧《第四道封锁线》、江西省《少年演说家》和江西省《都市现场》到我区取景拍摄。青原风景美图、活动盛况在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中国江西网、大江网、江西手机报、江西日报、江西省旅游画报、江西风景独好微信平台、吉安旅游微信平台进行报道,极大的提高了青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江西网:青原区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投资成为热点。能跟我们具体谈一谈有哪些投资项目吗?

李军:今年2月我区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我们青原区旅游开发的积极性非常高。从今年来说,有3个落户投资比较大的项目(亿元以上)——“富渼房车”营地项目、“滴滴出行”畅游青原项目和“健康源? 食品”工业园项目。正在洽谈的3个大旅游项目——井冈山影视城、东井冈生态观光区、青原区和都市田园休闲观光打造项目,随着这些项目落地,可以极大的可以提高青原区旅游的融展能力,对青原旅游发展将有非常大的帮助。随着我们创建的不断的进行,将会有更好、更大的项目落户青原区。

青原旅游已经进入了快车道、搭上了顺风车。我们将持之以恒齐抓旅游发展,久久为功。“一日青原行,一世青原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给广大游客的是一幅现实版的、青原版的清明上河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一个典型。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