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书院
来源: 2016-11-14 10:10 我要评论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令人称赞的是,他们不仅兴建了这么一所风格独特的黄氏大屋,还兴建了燕山书院这样的家族书院。书院与围屋相辅相成,互为呼应。有史为证,期间,燕山书院共走出两......

 

◇邱裕华

 

0-3-small

 

 

 

从遂川县城前行四十公里,就到了“中国金橘之乡”堆子前镇。燕山书院位于该镇鄢背村井下村小组。

来到燕山书院,正是深秋。一进村子,便见成片的金橘树,小小的金橘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沿着一条清澈的溪流绕着村庄的外沿走了半圈,来到一个大宅子前。“燕山书院”四个遒劲的大字映入眼帘。

燕山书院于乾隆59年(1794年)开工兴建,嘉庆11年(1806年)竣工,历时13年,为家族私塾之代表作。相对于其他的书院,它有三奇。一是书院顶梁、壁板上有着百幅中国彩绘画。整个书院飞檐翘角,廊回道转,柱梁纵横。再加上那些明理求学、修身处世并配以狮啸鹤舞、凤翥龙腾的彩绘,更加显得气势非凡,光彩夺目。大门天花板上方的几幅图案彩绘画,那些彩色的人物、骏马、鲤鱼栩栩如生。二是院旁不远处有一眼古井。虽然井底早已被封存,但却从未干涸过,水源从何而来,令人费解。我们围着古井看,水并不深,但导游说村民都来这里挑水,井里的水总是这样,不见少。三是书院内有许多规则错落的小房间。专家根据书院两侧回廊的结构推测,燕山书院实行的是分班教育,从启蒙教育一直到县学都有。这与同期其他书院的学生齐聚课堂、听先生讲学的教育方式迥然不同,可谓全国罕见。

站在书院的天井处,环顾着四周一个个小房间,看着房间里摆放的一张张整齐的桌凳,琅琅的读书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声音一浪高于一浪,随雨露弥散在整个村庄。

走出书院,前行30米,看见五栋房屋并建在一起的客家围屋。中间那栋高一些,两侧对称的依次矮一些。原来,这就是当地黄氏家族开基之祖黄由相带领他的三个儿子共同修建的正亮堂祠和住宅。

现在正亮堂大梁上的“嘉庆十一年丙寅”还清晰可辨。整个大屋平面呈横排长方形,二井三进,内有9个厅堂,18个天井,99间房,当地人称“九厅十八井”。令人称赞的是,他们不仅兴建了这么一所风格独特的黄氏大屋,还兴建了燕山书院这样的家族书院。书院与围屋相辅相成,互为呼应。黄氏家族子弟亲友络绎不绝地来此求学,最多的时候有两三百人。耕读传家,百年不绝。在燕山书院二百多年的时光中,走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有朝议大夫河南归德知府周损、广西太平知府黄存铨、婺源巡检黄仁波等。如今,在堆前中学,来自鄢背村的黄氏子弟依旧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围屋里还住着一位老人。看到我们来参观很是高兴。在他住的地方,中间的天井里有一棵盆景树,生长在长方形的石头凹槽里。老人说,树有两百年了。我们听了,大吃一惊。只见它的枝干粗大,充满活力,树梢快长出天井了。老人高兴地带着我们去看天井后面、以前姑娘住的闺房窗户上的雕花,说还有字。我们凑近细看,有“登科、状元及第”等字。当时那些姑娘也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她们的心思是飞扬的、活泼的,如盆景中的那棵树一样饱含梦想。每天,她们一边绣花,一边听着旁边燕山书院里传来的书声。有史为证,期间,燕山书院共走出两名进士,即朝议大夫河南归德知府周损、广西太平知府黄存铨。其中的一位,便是这里出嫁后的女子所生,也就是该村的外甥。

屋后是连绵不绝的青山,房前是江南常见的稻田。这里依山傍水,林木阴翳,环境幽静雅致,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融为一体。

2006年12月,鄢背村“燕山书院”和“井下围屋”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