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手艺是一场修行
今年夏天,在燕坊古村,偶然的,我遇见了“木心”(木雕工艺室),遇见了“木心”的主人:谢海林。

"木心"主人谢海林

     

谢海林木雕作品

     

谢海林木雕作品

     

谢海林木雕作品

     

谢海林木雕作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一种机缘。

今年夏天,在燕坊古村,偶然的,我遇见了“木心”(木雕工艺室),遇见了“木心”的主人:谢海林。

谢海林,今年26岁,自称小木匠,出生于赣南瑞金。2014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吉安修复古建筑,从此,爱上吉安并留了下来。

木雕,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也可以称之为精致的木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现存最早的木雕工艺品,是一件木雕鱼,据考,它出现在距今七千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

然而,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七千年前的那位先人是如何心血来潮突发奇想,用手里的一块石器将一块木头雕出了一条鱼的形状。他是有多么喜欢鱼呢?还是他常常与鱼作伴?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件划时代的机缘巧合的创举。

也是机缘。我,之于“木心”,就像是一个误打误撞的闯入者,而“木心”之于我,则像是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可栖、可游、可赏、可倾听……

原来,木头和刀,可以用来讲故事。

吉安城北郊外的燕坊古村,不知可否算得上是一个“桃花源”?当然,“桃花源”由古至今就是无数中国文人心中追求的理想国。在燕坊,不乏一些“另辟蹊径”的文人工匠,他们离开机声隆隆的现代化城市,来到蝉噪蛙鼓的乡村,埋头于自己的手工艺创作,乐得终年守着那份“选得幽居惬野情”。

也许是农耕文明的缘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达,脱离不了一种对季节的敏感:春容夏姿,秋思冬意。古村、老屋、光影、木器、植物……走进“木心”的大门,移步换景,仿佛置身于一个个隔着时空的久远故事里。随着四季的变换,一段故事枯朽了,另一段故事新生。那蓬勃的,摇曳的,甚至怒放的终将枯朽;那古旧的,斑驳的,甚至破败的赫然新生。

当树木离开土地,它便枯朽;当枯木遇上一双手,它便新生。

谢海林有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这是一双会讲故事的手,而他本身,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年轻人。

海林18岁那年,考上了大学,专攻园林设计。可不到一年,他忽然生了一场重病,求医问药不见起效,只好休学回家。因为母亲是佛教信徒,在海林生病期间,她常常带他去附近仰华山寺拜佛祈求平安。有一天,海林偶遇到当地颇有名气的一位木艺雕塑家在寺中雕塑佛像,几番旁观沟通,他对这门传统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毅然决定拜这位木艺雕塑家为师,学习木雕技艺。

之后,海林随着师父离开了赣南家乡,游历于浙江普陀、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报国寺、甘露寺等各大小寺庙,专为寺庙雕塑佛像。在学艺期间,海林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师父惜才爱徒,更欣慰于这门传统手艺有了一个年轻的接班人,就将自己的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海林,而他通过两年的刻苦学艺,对各种佛像的造型也慢慢了然于胸。

学成之后,海林独自一人游遍中国各大名胜古迹。在与大自然和古建筑的一次次面对中,开眼界,长见识,拓展了心胸,增加了领悟。

后来,海林先后在景德镇、鄱阳、浙江衢州、北京高碑店等地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直到2014年的某一天,他来了吉安。

初见海林的木艺雕刻,很多人会以为这些工致、沉穆、古雅的作品是出自于一个道行高深的老者,难以相信它们出自于一个九零年大男孩之手。再细细浏览“木心”工作室的布置与陈设,不自觉地,心要生出感慨。还有那些瘿瘤斑结的树根、木头、竹节,依着自然的形态制成一件件雅玩,活泼泼置于茶几书案,意趣盎然。

在这里,刀刃与木,与绿植生命,既可两厢冲突,又可两厢安和;既可近身相抚,又可远观深悟。虽说,“不用力而触手成春”被推崇为艺术创作的至境,然又未必。中国民间手艺人常以自然为师,师诸造化,一刀一凿一刃,或传递想象,或叙述回忆,或暗示和隐喻他们此时此刻的修行。

是的,修行。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海林自愿为一匠人,寒暑更迭,孜孜以为乐。他说:一件美好的事物,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得它的美,万物皆有灵性,手艺是一次朝圣,是一场修行……

所谓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每一个甘为工匠之人,都有一颗安静的心。心不静,木何安?

在海林的眼中,木是有根底,有温度,有骨肉经脉,有灵气神魂的。择一良木,雕一座心中的佛像,比艰涩的经文更具有慈航普度的点化力量。在海林的刀刃下,佛的面孔一直在笑,或拈花一笑,或破颜开怀,或颔首致意,或穆然微笑……

当然,也有俗世的良愿美景,龙凤呈祥,花好月圆。还可以,有辞采,有经史气;有高山流水,闲云野鹤,壶中秘境。或聆听空山鸟语,了悟于当下的归隐;或相见恨晚,琴棋诗酒茶,促膝言欢……

自然之乐,乃真乐也!我笑着打趣海林,心底里,早已是满满的羡慕。

世人皆羡田园之乐,文人尤甚。寻一块避世之地,置半亩闲园,植上陶景弘之松,苏东坡之竹,周濂溪之荷,陆放翁之菊,供几块米芾所拜之石,养数尾庄周所知之鱼……若再有个李渔的戏班子和袁枚的厨房,那就真是赛神仙了。

学习过园林设计的谢海林对中国园林艺术颇有自己的审美见地。他说,自己平时也没别的嗜好,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在工作室和后院捯饬捯饬花草,摆弄摆弄木头家具,看着屋里院外换了个样子,就好像换了一份新鲜的心情。古村清静,曲径通幽,奇石木雕,花鸟虫鱼……艺术之于生活最大的诱惑,也许就是性灵的疏放与陶醉。海林有了这样一门传统好手艺,古代人的残梦,也许又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渐圆了。

尘世中最难敌的,是日复一日的平淡。

海林毕竟是一个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既有年轻人的心思灵巧行为敏捷,也会有心浮气躁时的情绪波动。尤其,在沉闷的炎炎夏日午后,那种即便躺着不动都溽热得让人汗流浃背的时刻,海林也难免会有偶尔冒出来的“困兽”之惑。这时的他,喜欢找几块小木料,随意地凿凿刃刃,深深呼吸,再长长地吹出一口气。随着木屑木片在吹出的气流里翻飞飘落,一把小勺、一只小碗、一个小盘……一件件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日用小木器便在他的手下散开如花。待到暑热散去,细细观摩,倒也拙朴有趣,鼻尖可以闻到山林的气息。虽说是打发烦闷的小器物,依然创意、手工、匠心三者兼具。平淡的生活,便有了一件件活色生香的小确幸。

其实,完美的人生并非没有遗憾。如果说手艺是一场修行,后来的高下则完全取决于个人。今天的谢海林才26岁,未来的人生际遇还将有无数种可能,但他因有在佛寺中的经历和参悟,心态温和宁静,他很感恩,也很珍惜眼前所拥有。

学得一门手艺,漫漫人生岁月,的确是修身观世的好方式。

网友评论

吉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